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奶牛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人体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包括先天性弓形虫病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多为隐性感染,重者有多器官损害的严重症状。病牛临床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腹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牛群的规模、牛的年龄、牧场及水源位置等,都可能导致奶牛感染该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致病作用

宿主的免疫状态、弓形虫毒力大小等与虫体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根据虫株的繁殖速度、侵袭力、是否形成包囊以及宿主死亡率的大小等,刚地弓形虫可分成弱毒株和强毒株。其中弱毒株侵入机体后呈缓慢增殖,且寄生在脑或者其他组织能够形成包囊,但基本不会导致死亡,一般可从没有表现出症状或者隐性感染的携带者体内分离得到;强毒株侵入机体后会快速繁殖,导致机体发生急性感染和迅速死亡,一般是可从急性感染的动物或者人体内分离得到。从动物或者人体内分离的毒力较小的虫株,给试验小白鼠接种后只会导致部分发生死亡。但在动物体内经过多次传代,就会导致毒力增强。目前,强毒株中的典型为RH株,弱毒株中的典型为Bev - erley株。绝大部分哺乳类动物、家禽、人等都由于容易感染弓形虫而作为中间宿主,但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虫体的易感性存在一定差异。

弓形虫不管通过何种途径侵入机体,都会直接或者通过淋巴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虫血症,之后逐渐扩散至全身其他器官和组织。感染初期,机体还没有形成特异性免疫。弓形虫侵入机体后会快速分裂增殖,直到引起细胞发生破裂。当细胞发生破裂,就会逸出速殖子,之后再次侵入宿主细胞,通过多次反复,就会导致局部组织持续坏死病灶,同时还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主要特征是单核细胞浸润,这也是弓形虫引起的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机体发生病变的大小,由虫体增殖速度、坏死时间以及宿主免疫状态决定。

2、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犊牛患病后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腹泻,排出混杂血液的黏性粪便,体质虚弱,往往在2~6天内发生死亡。奶牛患病后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部分只会发生流产;部分表现出呼吸困难,发热,腹泻,乳房炎以及神经症状;部分没有任何症状。

剖检病死牛,发现血液稀薄,较难凝固,颈部皮下发生水肿;全身淋巴结发生肿大,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发生外翻,并存在出血点;腹腔存在积液,心脏发生心肌炎病变;鼻腔、气管黏膜存在点状出血,肺脏呈绛紫色,局部间质增宽,出现淤血坏死,切面有大量的混杂泡沫的液体流出,且表面和切面上都存在小结节和坏死灶;肝脏略微肿大,表面和切面存在脂肪变性坏死的淡黄色结节,类似同心圆;肾脏表面存在淤血,并发生坏死;真胃黏膜发生出血、坏死,呈灰黑色,容易剥落;小肠黏膜存在出血。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取疑似病牛或者死亡病牛的体液或者组织制成涂片,经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镜检。如果奶牛感染该病,就能够看到弓形虫。该法操作简便,但具有较低的阳性率,容易出现漏检。

病原学检查。目前病原检查常用的方法是采取动物接种分离法或者细胞培养法来检出滋养体。即给敏感的实验小鼠腹腔内接种病料样本,经过1星期对小鼠进行剖杀,取腹腔液进行镜检,呈阴性则需要至少进行3次盲传;病料样本也可在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接种进行检查。

血清学试验。由于弓形虫病原学检查存在一定不足,加之血清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已主要采取血清学诊断。常用的包括染料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DNA探针及PCR技术都已经能够用于检测弓形虫感染,特别是PCR技术具有早期诊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已经在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使用,但目前还无法在基层推广应用。

4、防治措施

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 mg/kg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注意首次用量要加倍,每天1—2次,连续注射2周。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 05 mL/kg“赛特”(主要成分为抗病因子、银环蛇毒、青蒿素),每天1次,连续注射3天,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 10 mL/kg“开胃补血促长灵”(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川芎、益母草、黄芪、当归等),每天2次,连续注射3~5天,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混饲,提高机体抵抗力,加速痊愈。需要注意的是,发病末期由于虫体侵入病牛脑部而发生弓形虫脑炎,使其陷入昏迷不醒,呼吸极度困难,尤其是伴有皮下气肿时,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变差,基本会发生死亡,因此发现该病后要尽快进行防治。另外,病牛使用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能够快速引起弓形虫脑炎和弓形虫败血症,因此不允许使用这类药物。

1 弓形虫的形态

1.1 速殖子(假包囊)

速殖子(tachyzoite)呈香蕉形或半月形,前端较尖,后端较钝。长3μm~7μm,最宽处2μm~4μm。经Giemsa法染色后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位于虫体中央稍偏后。

细胞内寄生的速殖子不断增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其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没有真正的囊壁,称为假包囊(pseudocyst)。

1.2 包囊

包囊(cyst)呈圆形,具有由虫体分泌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内含数十个至数千个缓殖子(bradyzoite)。缓殖子直径范围为5μm~100μm,多见于脑、骨骼肌、视网膜及其他组织内,可长期在组织内生存。

2 弓形虫的生活史

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猫科动物吞食卵囊、包囊或假包囊后,在小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发育增殖,形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释出裂殖子,再侵入其他肠上皮细胞形成下一代裂殖体。经过数代后,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再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雌、雄配子受精成为合子,继续发育形成卵囊,从上皮细胞内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5℃温度和适宜湿度环境条件下,经2 d~4 d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卵囊。同时,弓形虫也可在猫科动物的肠外组织中进行无性增殖。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当猫粪内的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被人、羊、猪、牛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在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液进入单核巨噬细胞内寄生,并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如脑、眼、肝、心、肺、肌肉等,进入细胞内以二分裂或内芽生增殖形成假包囊,当细胞破裂后,速殖子侵入其他组织细胞。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部分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特别是脑、眼、骨骼肌等组织,虫体增殖速度减慢并分泌囊性物质形成包囊。包囊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可诱发包囊发育而破裂,释出缓殖子,进入血流并侵入其他组织细胞形成假包囊,继续发育增殖。

病理改变

弓形虫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细胞内寄生病原体,几乎可以感染所有各种类型细胞。弓形虫从入侵部位进入血液后散布全身并迅速进入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宿主的各脏器或组织细胞内繁殖,直至细胀破,逸出的原虫(速殖子)又可侵入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不已,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和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此为急性期的基本病变。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可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而清除弓形虫、形成隐性感染;原虫亦可在体内形成包囊、长期潜伏;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包囊内缓殖子即破囊逸出,引起复发。如患者免疫功能缺损,则的虫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弓形虫并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肉牙中要炎症。此外,弓形虫所致的局灶性损害,尚可引起严重继发性病变、如小血栓形成、局部组织梗死,周围有出血和炎症细胞包绕,久而形成空腔或发生钙化。

弓形虫可侵袭各种脏器或组织,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眼、淋巴结、心、肺、肝和肌肉等。

流行病学

弓形虫是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相当普遍,多属隐性感染。全国人畜弓形虫病调查研究协作组(1983年~1986年)采用IHA方法调查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1个县的81968名居民,结果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0.33%~11.79%,平均阳性率为5.16%。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2001年~2004年)报告,采用ELSA方法在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检测47444人,结果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79%~16.810/,平均阳性率为7.88%,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1 传染源

随粪便排出弓形虫卵囊的猫科动物是最重要传染源,其次为感染弓形虫的其他哺乳动物、鸟类等温血动物。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故受感染的母亲也是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先天性弓形虫感染是指经母体胎盘感染胎儿;获得性弓形虫感染是指经人体消化道黏膜、损伤皮肤、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

3 易感人群

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饲养或接触猫犬等宠物者、动物饲养员、屠宰工以及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

4 流行因素

弓形虫卵囊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寒带、温带、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没有严格的地理分布界线。人群感染弓形虫与饲养宠物、饮食习惯等有关。在食品加T过程中,如生熟不分造成交叉污染可增加弓形虫感染机会。

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

弓形虫感染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途径。妇女在妊娠期感染弓形虫后多数可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一般婴幼儿期常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当各种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时,儿童期可呈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成人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妇女妊娠初期感染弓形虫后少数可出现流产、早产、死产或畸形,妊娠中晚期感染弓形虫可造成胎儿出生后有脑、眼、肝、心、肺等部位的病变或畸形。

免疫功能正常者获得性感染弓形虫后,多数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隐性感染。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弓形虫可侵犯人体各个器官而引起相应严重临床表现,如弓形虫脑病、弓形虫眼病、弓形虫肝病、弓形虫心肌心包炎、弓形虫肺炎等。

1 弓形虫脑病

临床上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癫痫、精神异常等,可出现头痛、眩晕、谵妄、肌痛、淋巴结肿大等,脑脊液中可查见弓形虫速殖子。

2 弓形虫眼病

主要为复发性、局限性、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临床上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痛、畏光、盲点和流泪等。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渗出性病灶。新鲜病灶边界模糊,青灰色,轻度隆起,周围有视网膜出血;陈旧性病灶为卫星状散在白色圆形斑块及色素斑,或黄斑部色素上皮脱落。

3 弓形虫肝病

弓形虫破坏肝细胞引起肝实质炎症浸润和局部坏死,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腹水、轻度黄疸、肝硬化、脾肿大等,病程长易复发。

4 弓形虫心肌心包炎

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腹痛、扁桃体炎、眼睑浮肿等,常无明显心脏异常症状,也可出现心悸、颈静脉怒张、胸痛、呼吸困难等,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者可出现胸前或胸骨后钝痛、锐痛,疼痛向颈部和肩部放射,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心力衰竭。

5 弓形虫肺炎

临床上表现有咳嗽、咳痰、胸痛、气短、肺部哕音等,X线检查有炎症浸润灶。肺部病变多合并巨细胞病毒和细菌感染,呈间质性和小叶性肺炎表现。

6 其他

妇女妊娠初期感染弓形虫可通过胎盘屏障,常使胎儿发生广泛病变而导致流产、早产、死产等,可见无脑儿、脑积水、小头畸形、小眼畸形、智力发育不全等,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