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涪陵水牛【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涪陵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涪陵水牛中心产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涪陵区、綦江县等,长寿区、武隆县等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中心产区位于重庆南部,大娄山脉西北侧,多山,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主要地貌有中山地貌、台地低山地貌、低山槽坝地带等几种类型,最高海拔2251m,最低海拔340m,核心产区海拔948m。年平均气温16.6℃(41.2~-5.3℃),无霜期308天;年降水量1185mm,年平均日照时数1273h。相对湿度8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溪)流56条,分属乌江水系和长江上游干区上段水系。土壤有黄壤、紫色土、潮土、石灰岩土等种类。栽培作物近千种,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生漆、蚕桑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秦汉时代,涪陵水牛就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由于农业生产对水牛的依赖,农民把牛视为宝贝,历代政府非常重视耕牛的保护。嘉庆年间,为保护耕牛,官府曾于南平镇树立过“禁止宰牛”石碑。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宰牛和鼓励耕牛繁殖的措施,如1951年12月川东行署为了制止滥宰耕牛、扩大种群,颁布了《禁止宰杀耕牛暂行条例》和《川东区奖励家畜繁殖暂行办法》。通过长期对涪陵水牛的选择培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涪陵地区科委投入专项经费,组织实施了“涪陵水牛本品种选育”项目;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涪陵水牛的选育和系统研究,在南川区建立了保种场,巩固和发展了涪陵水牛的优良特征特性,提高了涪陵水牛的生产性能,使涪陵水牛成为全国有名的地方水牛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2006年底中心产区南川区、涪陵区存栏涪陵水牛6.3万头,其中成年种公牛500余头、繁殖母牛2.77万头,种用公、母牛比例1:55,多以自然交配为主,人工授精较少。中心产区群体规模从1990—2006年底基本维持在6.3万头,存栏量变化不大。15年前,主要作役用,老、弱、残牛才淘汰,育肥出栏年龄较大。现在不仅役用,已向肉用发展,出栏年龄较小,特别是公牛,除少量作种用外,基本都是养大就卖。目前,存栏公牛平均年龄3.4岁、母牛5.8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涪陵水牛被毛分两种类型,一种毛稀而短(本次调查占94.7%),另一种毛长而密(5.3%),多为褐青色,极少为白色,前额垂毛少(56.1%)或无垂毛(38.6%)。头颈下部和前躯毛色相对较深,肋部、大腿内侧、腹下、口周毛色淡化;膝、飞节下为白色,俗称“白袜子”;眼角和额各有白毛一簇,前胸、颈下皆有“白绊”一条。前额、肩胛、髋关节下部多有卷毛。鼻镜、眼睑颜色多为褐色,乳房呈粉色,蹄、角多为黑褐色。

公牛头宽广,母牛头清秀。眼圆而有神,鼻梁宽,鼻孔大,口阔、岔口深。公牛角大,根部宽,角尖向内呈大圆环形、小圆环形、倒八字形或龙门形;母牛角细长,多呈小圆环形、镰刀形或新月形。耳平伸,耳壳薄,耳端较尖。公牛颈宽厚,少数公牛有较小的颈垂;母牛颈长薄,无颈垂。

鬐甲略高于十字部,背腰宽而平直,胸深略大于肢长。公牛腹部紧凑,母牛腹稍大而呈船底形。尻部短而圆,多为斜尻。尾长及飞节,少数达后管部,尾帚小。

四肢结实有力,腱明显,前肢直立,后肢弯曲,飞节间距适中,蹄大而圆,质密坚韧,多为熨斗蹄。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南川区畜牧兽医局对涪陵水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 产肉性能2006年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对3头成年公牛和3头成年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乳用性能对20头经产母牛的产奶性能及奶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涪陵水牛产奶量及乳成分

3.役用性能涪陵水牛最大挽力公牛420kg,为体重的63.8%;母牛317kg,为体重的60.5%。耕作面积公牛lh耕作0.5亩,3h耕作1.1亩;母牛1h耕作0.3亩,3h耕作0.8亩。

4.繁殖性能据南川区种牛场生产记录:涪陵水牛一年四季都能发情配种,多集中于9~12月份,母牛繁殖率67.6%,犊牛成活率95%。初生重公犊(37.8±2.4)kg,母犊(32.5±l.9)kg。

据农村调查:母牛繁殖率63.5%,犊牛成活率95.8%,初生重公犊(37.5±3.2)kg、母犊(33.87±2.7)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652.8±123.5)g,母犊(614.5±100.7)g。涪陵水牛性成熟较晚,母牛初情期24月龄,初配月龄平均34月龄,发情周期为21.0天(18~25天),发情持续期1~2天,产后发情时间74天,两胎间隔平均395天,妊娠期321天。母牛繁殖利用年限15~18年,终生产犊10~12头。公牛性成熟年龄33月龄,初配年龄3岁,一次射精量平均2.95mL,精子活力0.7,密度中上。

四、饲养管理

涪陵水牛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平坝地区以舍饲为主,夏秋季适当放牧;低山区有整日放牧的习惯,秋冬季则放牧与补饲相结合。

涪陵水牛冬季以稻草、青干草、秸秆、豌豆秆、萝卜等饲料为主,野生杂草为辅;夏季则以刈割的野生杂草为主;精料以稻谷、玉米面、麦麸、米糠、豆类等为主。农忙季节的役用牛和妊娠或带仔的母牛适当补饲精料。断奶前的犊牛随母牛一起放牧或舍饲,补饲适量精料。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品种保护

1981—1986年组织实施“涪陵水牛本品种选育”项目,建立和完善了涪陵水牛繁育体系,实施了涪陵水牛的选种选配,测定了涪陵水牛的体尺和精液品质,对涪陵水牛染色体的组型、带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制定了涪陵水牛的体重估算公式。通过实施本品种选育工作,保持了涪陵水牛的纯正基因库,巩固和发展了优良特征特性,提高了生产性能。

涪陵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3年提出了涪陵水牛保种计划,南川区涪陵水牛保种场得到政府的重视,涪陵水牛数量和品质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品种登记

涪陵水牛实行了良种登记制度,由南川区畜牧发展中心专人管理保种场和保护区的种公牛,建立种牛系谱档案和配种记录,每年检查一次,合格者发给《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严禁无证经营;保种场出场的种牛要经南川区畜牧中心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并出具《种畜禽合格证》和《种畜系谱》,不合格者严禁出售。

六、品种评价

涪陵水牛是我国著名的役用型地方水牛品种,具有结构紧凑、品种特征明显、外貌一致性强、肉质较好、体成熟晚等特点,同时具有拉力大、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易管理等特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农村小型耕作机具的逐步推广,涪陵水牛的役用价值已明显降低。为此,需进一步健全涪陵水牛繁育体系,继续开展涪陵水牛本品种选育工作,保护涪陵水牛这一优良地方品种基因资源。同时,适当引入优良水牛品种开展杂交改良,为涪陵水牛今后向役肉、役乳等多用途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