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奶牛猝死症的流行及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周天德

(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人民政府154106)

1流行病学

猝死症呈地区性散发,主要侵袭膘情较好的幼龄家畜。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出现了新特点,就是大龄家畜的发病和死亡率有增加的趋势。本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该病的临床特点为病程短,不见任何症状,突然发病,从发病到死亡2小时左右,死前无明显体温变化,在上槽时才表现出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全身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结膜发绀,呼吸急促,脉快而弱,流涎,随后倒地,四肢划动,迅速死亡。奶牛死亡后腹部迅速膨胀,口腔流出红色泡沫样液体,舌脱出于口外,肛门外翻,呈角弓反张状态。

2剖检变化

死亡牛尸体外观营养状况良好,天然孔无异常,腹胀。剖检以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出血为特征,心肌质地变软,心房及心室外膜有出血斑点;血液暗红;颌下、肩前、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面有斑点状出血;肺气肿,有出血症状;肝脏呈紫黑色,表面有出血斑点;胆囊、膀胱黏膜充血,有少量出血点;脾脏无明显变化;瘤胃、网胃、瓣胃黏膜有散在的针尖大的出血点,有的形成条状出血斑;皱胃充血、出血;小肠浆膜充血发红,黏膜呈现斑块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为暗红色粘稠液体。

3材料与方法

病料:猝死牛的小肠内容物、肝等;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肉肝汤培养基;试剂:革兰氏染液、生化试剂盒、DNA聚合酶;仪器:PCR仪、离心机、电泳仪。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猝死牛小肠内容物、肝,分离病原菌,接种于血液和肉汤培养基中,分别进行厌氧和需氧培养,37℃培养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

涂片染色镜检:挑取少量细菌做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

生化试验:将经过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分别接种于明胶、硝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蔗糖、过氧化氢酶、甘露醇、淀粉、凝固血清和牛乳中,37℃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

应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染色体DNA的提取。将细菌在胰胨酵母精葡萄糖琼脂(TYG)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过夜,离心后,菌细胞重悬于含溶菌酶(2克/升)的TE中,37℃孵育1小时,然后加入二烷基硫酸钠(SDS)(终浓度为1%)、乙二胺四乙酸(EDTA)(终浓度50毫摩尔/升)和蛋白酶K(终浓度为150摩克/升),58℃水浴4小时,用等体积的饱和酚重复抽提3次,吸取上层水相,(www.613935.com)加1/5体积的乙酸铵(10摩尔/升)和2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充分混匀后置室温沉淀10分钟,用玻棒挑取线团状的染色体DNA沉淀至另一微量离心管中,加TE溶解DNA,4℃保存。

4结果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病死牛小肠内容物、肝等病料在血液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中未见细菌生长。经厌氧培养的血液琼脂平皿上生长出圆形、光滑、直径2~4毫米、边缘不整的灰黄色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厌氧肉肝汤中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镜检结果:油镜下可见短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双排列,具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少数形成芽孢。初步怀疑为产气荚膜梭菌。

生化试验结果:分离菌能液化明胶;可还原硝酸盐;可分解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产气;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不水解甘露醇;淀粉水解试验阴性;不液化凝固血清;牛乳试验呈暴烈发酵。

PCR产物电泳鉴定结果:经过30个循环后,扩增出了目的基因片段,从PCR产物的电泳结果图中可以看出,扩增出的片段长度与预计的长度相符,为420bp。

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综合判断认为,奶牛所发病为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奶牛猝死症。

5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牛猝死症。

由于魏氏梭菌和腐败梭菌均可引起牛的猝死,在诊断时要注意2种细菌及其引起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猝死症的发生可能与其他致病菌,如巴氏杆菌、链球菌等引起的混合感染有关。

从牛的猝死症防治来看,全面注射牛猝死症多价浓缩灭活菌苗的预防效果比较理想。坚持每年春、秋、冬季节在易发病区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还应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加强饲养管理。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