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犊牛、羔羊白色念珠菌病的病理变化与诊断【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犊牛、羔羊白色念珠菌病的病理变化与诊断

丁淑春 (黑龙江省安达市畜牧兽医局 151400)

犊牛、羔羊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犊牛和羔羊皮肤、黏膜溃疡,内脏器官有坏死灶、小脓肿以及肉芽肿性反应的感染性疾病。该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可感染给人以及畜、禽类等各种动物。实验动物以兔最易感,且以幼龄动物更为多发。

1 病理变化

犊牛一般常发生念珠菌性肺炎和胃肠炎,有时呈散播性感染。剖检可见肺尖叶、心叶、中间叶以及膈叶前部呈小叶性肺炎,在肺炎部常见粟粒大白色坏死灶,慢性经过时则形成黄白色干酪样脓肿。胃黏膜覆盖有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质,黏膜充血、出血或出现糜烂和溃疡。小肠黏膜有时也有溃疡,偶尔在食管和咽部黏膜有溃疡性病变。若为全身播散,则常在肝、肾、脑、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病变,肝表面和实质散发界限清楚的白色坏死灶,直径可达4毫米左右。镜检可见肺支气管内有大量干酪样物质和崩解的中性粒细胞。支气管壁充血、出血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以及浆液和纤维素渗出,并可形成小脓肿。在上述病变中见有酵母样菌、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在牛胎盘中也可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胃黏膜复层上皮呈过度角化、角化不全或者表层角化上皮层状坏死。深层复层上皮细胞出现气球样变和坏死,并有大量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黏膜脱落形成糜烂或溃疡,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充血、出血以及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表层的角蛋白碎屑及坏死灶中有大量酵母样菌和假菌丝,黏膜下层以菌丝为主。肝内见有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有时见有化脓性肉芽肿,其中心为坏死的肝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崩解,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围绕。在凝固性坏死灶和肉芽肿内或周围见大量假菌丝和酵母样菌。肾小球充血,球囊腔积留浆液和纤维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有时见有小脓肿。

羔羊的病理变化较为明显。皮肤型剖检可见患部被毛脱落,在皮肤表面的角质碎屑中有许多酵母样菌,真皮未见病变。消化道感染引起胃黏膜发生溃疡,也可引起全身播散。在肝、肾、心等器官上见有直径为2~5毫米的褐黄色病灶。镜检可见胃黏膜组织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中含有大量发芽孢子和假菌丝。有时在黏膜下层可见含有假菌丝的化脓性肉芽肿。肝内呈现灶状肝细胞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大的病变周围有单核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病变中心含有发芽孢子和假菌丝,脾也见同样变化。在大脑和丘脑有弥散性化脓性脉络膜炎、脑室炎和脑窒周围炎。其特点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在这些区域内有大量芽生孢子和假菌丝。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呈管套状围绕。血管周围区的神经纤维显示空泡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灶状或弥散性嗜神经元现象,脑内有广泛出血。

2 病原分离与鉴定

以患白色念珠菌病犊牛的病原分离分离和鉴定为例。(www.613935.com)取适量自然病死的犊牛肺组织和胃组织,于沙布罗培养基斜面上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菌落呈蜂窝状,可见放射线沟。然后取培养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上,室温培养3~5天后,镜检可见厚膜性孢子。取以上培养基的菌落做成涂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革兰氏及磷酸盐缓冲液染色450倍镜检,则能观察到圆形、椭圆形的酵母样菌,革兰氏阳性,菌落直径2~6微米。于玉米粉培养的涂片上,可见看到具有厚膜的孢子,有的有芽生孢子,形成假菌丝。本菌不能发酵乳糖,但能使麦芽糖、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3 致病力试验

将犊牛肺、胃组织纯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通过耳静脉接种半岁兔,1~2毫升/只。于注射后24小时进行检测,一般兔体温升至40.0~41.5℃,持续2~3天,经过1星期左右死亡。回收菌的菌落和形态特征与原接种菌表现一致。

4 诊断

根据在皮肤、黏膜和实质器官中的坏死灶、溃疡、小脓肿以及肉芽肿病变,并在病变内见有酵母样菌、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可为作为该病的诊断依据。孢子和假菌丝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呈浅蓝色。如需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真菌培养以及镜检菌体的形态特点,进行可靠性诊断。另外,应用乳胶凝集试验、免疫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可以进行生前念珠菌病的诊断。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