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犊牛脐疝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犊牛脐疝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

王建军

(辽宁省黑山县半拉门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锦州121400)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8 -),男,辽宁黑山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1 发生原因

胚胎在母牛体内发育过程中,会从胎儿体内延伸出脐带,并连接到胎膜上,从而经由胎膜作为过渡器官与母体之间进行新陈代谢。胎儿的脐尿管、脐动脉和脐静脉通过脐带连接到胎膜,且外面被结缔组织包围。母牛产出胎儿后通常会自行扯断脐带,导致脐尿管和血管变得空虚、通畅,并且造成周围的结缔组织不断增生,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导致脐孔无法完全闭合。正常犊牛出生后约3天脐轮缩小到正常大小,且脐带开始脱落,经过7一8天脐轮完全闭合。

大部分个体养殖户,通常没有设置专用产房以及犊牛护理区,加之产后未及时清除羊水、粪尿,导致圈舍内环境过于潮湿,且地面严重污染,容易滋生大量细菌,造成犊牛脐带容易感染细菌而引起发病。犊牛断脐时,未对脐带的近心端进行适当固定,任其自行扯断,或者留出过短或者过长的脐带,容易引起脐孔破损,且腹腔内脏器脱落,引起脐疝。犊牛产出后,彼此间相互吮吸扯断的脐带,也会造成细菌感染,从而容易形成脐疝。据报道,近亲公母牛交配产出的犊牛相对比较容易发生脐疝、腹股沟阴囊疝等,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犊牛咳嗽、争斗、便秘、努责时,都会导致腹内压急剧升高,造成小肠和肠系膜在脐孔未完全闭锁前被挤入到脐孔内,引起脐疝。

2 临床特征

病牛脐部会出现明显的局限性半球形肿胀,质地通常比较软,但也有部分比较紧张,能够听到明显的肠蠕动音,且通常没有表现炎性反应。发病初期,疝内容物通常能够在体位发生改变时被还纳入腹腔,并能够摸出明显的疝轮。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脐疝通常从拳头大小增大至排球大小,甚至可能更大,但由于结缔组织增长以及腹压升高,右边无法摸到清晰的疝轮。病牛往往有脱出的网膜与疝轮发生黏连,以及肠壁与疝囊发生黏连,或者疝囊与皮肤发生黏连。脐疝发展成嵌闭式,病牛会出现全身症状,非常不安,并存在程度不同的疝痛,食欲完全废绝,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往往会导致死亡。

3 治疗措施

3.1 保守疗法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疝轮较小的病牛。可用重铬酸钾软膏等强刺激剂以及疝带(复绷带或者皮带)等促使局部炎性增生而使疝口闭合。但由于强刺激剂导致炎症扩展到疝囊壁以及其中的肠管,从而发展为黏连性腹膜炎,因此可改为在疝轮四周使用95%酒精进行分点注射,每点4~5mL即可,也可使用10%~15%氯化钠溶液或者碘溶液替代酒精,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3.2 手术治疗

术前病牛禁食1天,禁水12h。对术部进行剃毛和消毒,还要提前对手术器械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备用。病牛通常呈仰卧状进行保定,并注射2%盐酸普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同时,手术操作人员要用0. 1%新洁尔灭对手臂进行浸泡消毒。手术部位先涂抹5%的碘酒进行消毒,再涂抹75%的酒精进行脱碘处理。对病牛进行3~5 min的观察,并确认其是否已经呈稳定的麻醉状态,通常使用针刺进行试探能够很好的判断麻醉效果,确定后才可对其进行手术。沿脐疝基部用手术刀将皮肤切开,接着将疝壁切开,直到能够看见腹膜,然后将腹膜用手术剪刀剪开,使肠管露出,并对其进行轻揉挤压,将脱出的腹腔内容物及肠管纳入到腹腔,并对疝轮口用手术刀进行刮削,露出新鲜的创面,接着对切口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将160万U的青霉素撒布到腹腔内。最后腹膜层创口用C型肠线采取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再使用手术刀对皮肤创缘进行修整,接着对皮肤使用丝线进行结节缝合,并用绷带对术部进行包扎。手术结束后,病牛要放置在垫有干燥、清洁垫草的牛笼内或者牛床上,防止创口受到污染而造成感染,注意加强术后护理,不能饲喂过饱,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腹压过高,持续7~10天。术后病牛肌肉注射400万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术后对伤口进行7天观察,如果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可对创口进行拆线。

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否则会导致术后创口感染细菌引起化脓而导致缝合线松动,并会在此形成疝孔。术后最好继续使用束带,有利于促使手术成功率提高,且操作方法同保守治疗一致,但要注意每天将其打开进行检查,避免创口发生感染。另外,手术时如果疝轮周围存在比较肥厚的组织,也要注意将其切除,确保形成一个新鲜创面是手术操作的关键,如果没有将这些肥厚组织切除则无法得到新的创面,此时及时对创口使用较粗的缝合线缝合,只要腹压升高,就会再次发生疝孔。术口最好采取水平钮扣缝合,避免肠管等内容物发生黏连,从而确保手术成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