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犊牛脐疝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犊牛脐疝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遗传因素: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在纯种繁育群中比较容易发生,特别是近亲交配产生的后代犊牛非常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脐孔发育不全、没有完全闭锁或者腹壁发育不健全而导致。

后天性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新生犊牛出生以后,就会有结缔组织长在脐孔处,导致脐尿管和脐血管失去原本的作用,而变成韧带,其中脐动脉和脐尿管会变成脐膀胱侧韧带和脐膀胱中韧带,脐静脉会变成肝圆韧带,最终在脐孑L处变成瘢痕。但在少数情况下,由于在紧贴脐孔处将脐带撕断,无法很好的对脐带断端进行结扎,导致脐带容易抽回腹腔,从而导致脐孔无法完全闭合。如果此时犊牛剧烈努责或者采食过多而导致腹内压过大时,就会使腹腔内容物非常容易经由脐孔进入到皮下而引起脐疝。另外,母牛分娩结束后没有及时清理干净羊水、尿粪,再加上牛棚积聚粪便和蚊蝇频繁叮咬,滋生大量的细菌,从而导致脐带感染细菌;也可能是接产时没有适时断脐,也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导致脐带感染细菌而发炎,使其逐渐变成脓肿,造成脐孔周围组织发生坏死、化脓而不健全,最终形成脐疝。

2.临床症状

病牛脐部形成球状隆起,质地比较柔软,且进行触诊感到隆起内存在滑动感,进行听诊有时能够听到清晰的肠管蠕动音,但如果疝内容物和疝孔形成嵌闭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通常不会表现出炎性反应,如红、痛、热等。发病初期,大部分能在体位发生改变时促使疝内容物还纳到腹腔内,并能够触摸到清晰的疝轮,但如果脐孔过大就会在松手后立即发生脱出。另外,随着腹内压的不断增大,脐疝也会逐渐增大。随着病程的进展,犊牛脐疝通常会从拳头大小逐渐发展成接近小儿头部大小,甚至可能更大,同时疝内容物可能会与疝囊发生黏连而无法再还纳到腹腔,同时皮肤隆起处还会形成水肿,往往伴有热痛反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牛,往往会使内容物无法顺畅循环而形成淤血,甚至发生坏死。

3防治方法

结扎法:当病牛形成较小的脐疝时,通常在3 cm以下,适宜采用该方法。先将病犊呈仰卧状保定,然后促使疝内容物还纳到腹腔内,之后进行局部麻醉,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沿着疝的基部刺人一根针,再呈垂直刺人另一根针,接着在两针基部和下腹壁之间用粗结扎线绕过进行结扎。这种治疗方式尽管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非常容易复发,导致人为感染。

药物疗法:当病牛形成较小脐疝时,可在疝轮周围的肌肉处分点肌肉注射15~20mL 5%氯化钠或者95%酒精,通过药物的作用促使注射点处的肌肉发生肿胀而对内容物造成压迫,这种治疗方法在没有与疝囊发生黏连的情况下适合使用,也有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白行逐渐消化。

手术疗法:当病牛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没有明显效果,或者形成直径较大的脐疝时,最好采取手术治疗。病牛术前要先在一段时间内停止采食,促使腹压降低。手术时,先将病牛呈横卧状保定,在靠近脐孔处的疝气囊基部做预备切线。减去术部被毛,并采取局部浸润麻醉,在平行于躯干长轴处的皮肤切一长度适合的切口,将皮肤和疝囊分离,充分暴露出疝囊,并使疝囊与内容物发生粘连的部位进行分离,注意要采取钝性分离,缓慢进行,防止损伤内容物,在皮肤增厚处先切一个较小的切口,术者将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伸人到疝气囊内,对肠管进行保护,然后右手持手术刀在食指和中指间切开疝气囊,促使疝囊还纳到腹腔后进行缝合,注意不要缝住肠管。如果病牛形成的疝轮已经增厚且不光滑,在切开皮肤后要先用手术刀将增生的疝轮削薄,露出新鲜创面,然后再采取结节缝合皮肤。如果没有先将疝口附近的肥厚组织切除而形成新的创面,就会导致尽管采取粗缝合线进行缝合,只要腹压明显增加还是会容易再次形成疝孔。手术后,病牛要饲喂容易消化的饲料,但要注意不能饲喂过饱,并静脉滴注240万IU青霉素、20万IU庆大霉素、lOmg维生素C、lOOOmL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手术切口处用碘酊消毒液进行清洗,每天3次。

加强饲养管理:犊牛产出后不适宜留出过长的脐带,一般控制在3cm左右,然后在断端擦拭碘酒进行消毒,既能够防止其他犊牛吸吮脐带,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脐带发生感染而引起脐疝。犊牛每次喂奶后,注意及时用卫生的攘嘴布擦拭牛嘴,避免其进行乱吸、乱舔。

4小结

脐疝主要是犊牛容易发生,要及早发现,并尽快采取适当的治疗,通常都能够痊愈,但如果疝孔较大且肠管长时间掉人疝囊内,比较容易导致肠扭转或者肠坏死,往往会预后不良。治疗脐疝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当犊牛年龄较小,且形成较小疝孔时,主要是采取保守疗法,就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鼻牛形成较大疝孔或者疝内容物较难还纳到腹腔,则适宜采取手术治疗。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