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养殖绿头野鸭(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暗中观察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默默关注

这几天,在平山镇钵盂湖养殖基地,

“鸭司令”范群英的电话

一直响个不停。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范群英

指着一叠订货单、催货单高兴地说:

“离春节不远了,我们的生态绿头野鸭一只价格158元,但深圳、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经销商仍‘吃不饱’。从8月份收到订货单开始算起,今年销售鸭子将达到21万只。”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养鸭子,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乱糟糟、甚至有点臭烘烘的活计。但在范群英的养殖基地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基地景美如画,从鸭苗孵化到成鸭养殖,再到深加工销售,已经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销链条。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01

范群英的鸭子为何成了市场上“香饽饽”?

原来,他始终注重创新发展,先后与上海复旦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聘请相关专家就生态绿头野鸭的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等技术开展研究。范群英还发明一系列“神器”:鸭舍、孵化箱、鸭蛋笼、补肾益气的鸭肉脯及其制备方法、竹香板鸭及其制备方法、咸鸭蛋的制作方法等6项发明专利。养殖基地还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今年55岁的范群英,大专毕业后先到外地打工。2001年他回乡创业,在平山镇承包2000亩稻田,积极尝试“稻鸭共生”、“鱼鸭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沿着“鸭吃稻虫、鸭粪肥田、太阳能杀虫、稻虫喂鸭“的生物链,实现从雏鸭到成鸭,不喂饲料、不添加药物,所产的皖山野鸭被认定为“中国有机食品”。这种以田养鸭、以鸭促稻,“鸭稻”共栖生长的生产模式,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促进了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跟普通土鸭相比,绿头鸭较为清瘦、皮脂少、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肌肉紧实有光泽。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02

要想站稳市场,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为迎合市场需求,范群英在“特“字上大做文章,他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将鸭子圈养在稻田里,与水稻全天候同生同长,实行稻鸭连作模式,保证绿头野鸭的质量。

刚开始养鸭时,范群英和其他人养殖没有什么区别,他才发现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如是,头脑灵活的他他萌生了发明专利的想法,他潜心研究,不断改进商品鸭的新工艺、新产品,对鸭舍、孵化箱、鸭蛋笼、补肾益气的鸭肉脯及其制备方法、竹香板鸭及其制备方法、咸鸭蛋的制作方法等进行创新研发,并一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终于取得成功。这种生态绿头野鸭一经上市,其独特的风味立即勾住各大城市市民的“味蕾”。两年前,当范群英拿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竹香板鸭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证书时,一位外地老板出价100万元想购买他的专利权,被他婉拒。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我们之所以能发明这6项专利,主要还是由饲养的鸭子的品种特殊性决定的。”范群英说,选择由野鸭驯化而来的绿头野鸭作为养殖品种,该品种野性十足,飞翔能力很强,身体强壮,肉质鲜美,相比与一般的家鸭来说个头较小。基于绿头野鸭的这些特点,我们对普通的鸭舍、鸭笼、孵化箱等进行了改良升级,更能适应绿头野鸭的生长繁育。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拿鸭舍来说,因为绿头野鸭野性难驯、无法圈养,传统的封闭式鸭舍就不能满足它们散养喜飞的生活习性,我们改良后的鸭舍较传统鸭舍相对矮小且采用开放式设计,充分解放野鸭天性,同时在鸭舍内设有多个鸭笼,舍底又设置了两个对应的滑道,两滑道之间滑动安装有槽体,可集中收集鸭粪再自带运出,实用性能好。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我们也基于野鸭个头小的特点对鸭笼进行了改造,外观整体设计比一般鸭笼密实,笼内安装有环状接蛋槽,笼底由扇形片拼接并铰接于笼身,方便拿取鸭蛋。绿头野鸭的鸭蛋重量比普通鸭蛋轻30%左右,这也就决定了孵化箱的箱体体积要比一般的小,而它较一般鸭蛋略厚的蛋壳厚度又使得箱内温度需要通过加热器比一般孵化箱调高0.5℃,同时箱内顶部安装了喷雾头,可保证湿度均匀一致、提高禽蛋孵化率。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范群英还为自家的绿头野鸭定了身价,按只卖,每只售价都是158元。刚开始有人质疑说那么贵的鸭子不按斤算能有人买吗?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当范群英的鸭子远销深圳、北京等地,每年春节还没到,冰鲜冻鸭早已预订一空。大家这才相信了绿头野鸭带来的“神话”,不少群众还琢磨着如何向他学习呢。

为了方便运输,范群英还对卖出的鸭子做了粗加工,把鸭子去毛洗净,放到保鲜袋里冷冻起来保鲜好,等数量达到就直接发货到定点收购的城市经销商,根本就不愁卖不出去。

为使养殖集约化、作业规模化,范群英先后上马了投资 万元兴建了包括种鸭饲养、孵化、屠宰冷冻加工等工程,具备了年孵化鸭苗25万只,年加工商品成鸭20余万只的能力,逐步实现“小野鸭,大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范群英还将种鸭养殖由父母代向祖代延伸;鸭产品加工由速冻向熟食产品和精致产品延伸;饲料生产由一般饲料向添加剂延伸的“三个延伸”。特别是把鸭肉制品深加工和鸭产品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产业链条更加细化和紧密。目前,范群英基地出产的150日龄绿头野鸭年养殖数量已达到24万只。范群英加工的系列生态绿头野鸭已贴上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查询,产品来自哪里以及种植规模等信息,消费者都能一目了然,实现了从餐桌到田头的全程追溯。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今年,范群英还走上电商之路,在天猫网开设了皖山食品旗舰店,每天点击量达到1000人次,网上订货每天都有几十单。“只要我有更多、更新的发明技术,就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谈及未来,范群英信心十足。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在范群英看来,他的发明之路还将会继续下去。

一只鸭子的“6项专利”

檀志扬 程海珠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