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家雁养殖(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我是唐朝江南的一位隐士,以养鹅为生。诸位切不可轻视于我,虽然我无官无职,但我靠着养鹅,早已达到了小康之家的水平。你要是不信,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我把我的养鹅经和你们说说,省得说我吹牛。

咱们中国养鹅的历史已经有 6000 多年,早早的鹅是由鸿雁驯化来的。鹅在先秦之前又称为"舒雁",今人也有呼鹅为舒雁者,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自先秦以来,鹅的用途十分广泛,"凡飨神觞客,庆祭丧婚,以及节岁礼馈,必设之。"是重大宴会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我说个很简单的例子。《仪礼》规定婚礼有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其中纳征是男方给女方送币帛等礼物,其他五礼都是以雁为礼物,所有人娶亲都必须按这个规矩来。但是大家都知道野生的鸿雁很少,太难弄到手,所以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用"鹅"来代替。我们唐朝人说:"雁是野物,非时莫能致。故以鹅替之者,亦曰奠雁"。你看,鹅作为一种普通家禽,肩负起了不普通的使命,成为婚姻的媒介,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鹅属于脊椎动物鸟纲水禽目,是食草的水禽,凡是有草地和水源的地方均可放养。我们江南地区河川纵横,港汊交错,水草丰茂,鱼虾众多,特别适于放养鹅群。

鹅体硕大,羽毛洁白,很多名人都喜爱它。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他曾用手书的《道德经》去换人家的一只大鹅,王先生的书法值多少钱,不用我说了吧!这可不是我胡说,书上有的:"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我朝的骆宾王七岁时便有《咏鹅》之诗流传于世:"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拨清波"。可见历代文人都不乏爱鹅者。

王羲之爱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能从鹅的形体、步态、行列等方面,悟出书法的真谛。在他眼里,鹅就是他书法的指路明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取象自然的典型表现。

王羲之认为,书法执笔运笔的姿势,与鹅首俯仰、鹅 颈曲转、鹅掌拨水等姿态有相通之处,他说:"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你看,小小一只鹅,居然是书圣的老师,你还能瞧不起它?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鹅就具有这种傲骨。古代文人认为鹅"性顽而傲,盖迫之而愈前、抑之而愈"。所以晋代以后的文人,养鹅风气日盛。 晋代开始大量出现以鹅为名的地名,有" 鹅湖山下稻梁肥" 中的" 鹅湖山" 、 有" 鹅池" 、" 鹅溪 ",还有" 鹅湖寺" 、 "鹅湖书院"等等。 我朝的文人把大雪花名之曰" 鹅毛雪",白居易先生就写过"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怀鹤髦人";人们把娇嫩淡黄的颜色称为" 鹅黄色",杜甫先生在《舟前小鹅儿》中写过"鹅黄黄似酒,对酒尝新鹅 " 的名句。

至于像"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之类的民间俗语,更是数不胜数。人们甚至把鹅的细毛取下来,装成被子,称作"鹅毛被",是冬季御寒的极品装备。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我大唐贞观十五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曾上表说:"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松赞干布把一只用黄金铸成 高七尺,可盛酒三斛的金鹅当作聘礼",这不但是以鹅替雁作为女婿进见之礼典型,也说明了吐蕃人对咱们大唐的尊重。

我们大唐,鹅的价钱不便宜的。《新唐书》都说过:"唐时价每只犹二三千。晋宋南方亦不易得鹅,则鹅之价必不减于唐时,或且过之。王右军以字易鹅,可谓得善价而沽者也。"这还是一般的鹅的价格,若是受过特殊训练的斗鹅,其价格更是贵得吓人。唐朝一只斗鹅的价格最高可达五十万钱,你没有看错,是五十万钱,也就是500 贯。《新唐书》记载我们大唐僖宗皇帝"喜斗鹅走马,数幸六王宅、兴庆池与诸王斗鹅,一鹅至五十万钱"。这可不是我胡说吧?要知道,我们唐代酒价是一升三十钱,只是一只鹅价的百分之一。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与其他家禽类相比,鹅的养殖数量有限,且多为官僚贵族、富商大贾豢养与使用。鹅肉性冷、鹅卵补五脏; 鹅毛用以制被,也用以制笔; 鹅脂用以制作面脂。这些鹅产品在我朝皆属于奢侈品,使用者多为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普通百 姓很少享用。由于鹅的饲养成本高,养殖数量相对较少,而社会需求量又较大,这些正是造成鹅 价奇高的根本原因。

我朝鹅的用途多种多样。鹅肉性冷味甘,是皇室宴会必不可少的珍馐。我朝诗人韩觴在《送丹阳刘太真》里说:" 长干道上落花朝,羡尔当年赏事饶。 下箸已怜鹅炙美,开笼不耐鸭媒娇。"就是对鹅肉鲜美的味道的最好赞美。

我们民间养鹅人,自己都舍不得吃鹅,都是拿到农贸市场上进行出售,以换取自己所需。 我朝有很多鹅鸭交易的专门市场,离此不远的合肥县高刘镇白鹅交易市场,便是最大的市场。这里出产的白鹅远近闻名,个头大,羽毛白、肉质嫩、味香美,一直是我朝贡品,有"贡鹅" 之称。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鹅价昂贵,自然有其原因。鹅的饲养成本是很高的。它食五谷、稗子及草、菜叶,但不食活虫,而鸡鸭则是什么都吃。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力养殖。前面我说过,我可不是普通农夫,我是隐士,祖上也曾阔过,给我留下了不少祖产,也算是你们口中的地主阶级的一分子,所以我才有能力养殖。

鹅的产蛋量也不高,一只鹅每年产蛋仅十余枚, 而一只鸡鸭每年产蛋百余枚。仔鹅成熟期需一百多天,相比鸡鸭,生产周期也较长,饲养成本较高,其价格自然比较昂贵。

鹅不仅是食用之美味,也是重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雁肪: 味甘,平。主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久服,益气、不饥、轻身、耐老。"就连鹅的口水( 鹅涎) 也有大用,如果有禾稻的芒刺扎在人的舌头上或嗓子里,赶紧用鹅口水一灌就能消解下去。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在民间相术中,鹅也有大用处。中国的相术是根据人的骨形、五官、气色、体 态、掌纹等预测贵贱寿夭和吉凶祸福的一种方术,一般的相书认为,像鹅一样走路的人,有富贵之相。也就是"鸭步鹅行,富贵家荣"。

斗鹅习俗是我大唐贵族之家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斗鹅"都是体型很大的雄鹅,重者三四十斤,斗时以咬眼为上,咬舌次之。欲培养一只体健善斗的鹅,要经过结对驯养到4 - 5 岁,开始参与斗鹅,一直可斗至 10多岁。斗鹅时为了激起公鹅的斗性,事先会让一只母鹅在场内不停走动,为公鹅鼓劲,公鹅斗志会更勇,场面会更激烈、有趣。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我大唐人民人们喜鹅爱鹅,不免赋予鹅一些神话色彩。《宣室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宪宗元和年间,周某被任命为昆山县尉,赴任途中,宿于旅店,梦见一白衣男子"仪状甚秀,而血濡衣襟,若伤其臆者"。此人对周某泣诉说,自己被周某的家僮所困,还被家僮纵犬咬伤胸部,请求周某解救自己。

后来周某回家后,讯问家僮,原来是在田野中捕获了一只鹅带回家养,"前夕,有犬伤其臆。周生即命放之。是夕,又梦白衣人辞谢而去。"这个故事讲的是鹅幻化为人形求 救的事,将鹅想象为伟岸韶秀的男子形象,是鹅的美好映像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折射。

一位唐代养鹅为生的隐士,是怎样达到小康生活的?

鹅有天赋守护的本能。世代以来,我们养鹅人都知道,鹅可以看家护院,甚至比狗还管用。这个本性可能是鹅雁同宗的缘故,因为野雁总是成群结队地出没在荒滩沼泽之地,随时会遭受到其它禽兽的袭击。所以在群雁中常常派出"哨兵 " 负责替戒,一遇情况便发出信号,使伙伴警觉,并准备撤离或投人战斗。鹅就是被驯化后,仍然保留了这种特性,遇到陌生人或其它禽兽时,立即嘎嘎报警并飞扑啄斗。很多人家利用鹅的这种习性,将其作为看家和护院的"哨兵"。据说鹅粪还有一股特殊的臭味,蛇闻比味退避三舍,也有人说鹅是蛇的天敌,家里有鹅,连蛇都不会来打扰。

我朝食鹅或养鹅为乐者,多为中上等阶层,普通民众养殖与使用的数量都是很有限的。鹅又是以食草类为主的家禽,只要拥有水源与草场,即可养殖,每只鹅一般可卖二、三千钱。所以对于居住在江南水乡而手头又有点祖国产的我来说,鹅的养殖能够为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我才敢说我早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怎么样,没骗你们吧!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