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麒麟鸡养殖(「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人物故事征集中,更多精彩创业故事陆续推出!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云南省创业人物纪实丛书《与梦同行》之

“鸡头”的“爨鸡”情缘,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访曲靖市健源家禽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长胜

在逐梦的路上,有着太多的孤独者,他们不被人理解,且被冠之以一意孤行的“疯子”。然而,在通往成功的罗马大道上,并列前行的往往都是这样一群有着“疯子”般的冲劲、“傻子”般坚持着的人。

2500元买6只鸡、为每只鸡配一名专职饲养员、每只鸡年均开销十余万元、从身家千万到几度徘徊在破产边缘......正是这个被人们称为“疯子”的宋长胜在长达15年的坚持下,濒临绝种的“爨鸡”得以保存并扩大繁殖。


01

迫于生计“下海”经商




作为中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年”和“攻坚年”,1995年的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伴随而来的是因种种原因导致物价上涨带来的困扰,尽管国家将“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作为重中之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着手调控,但在收入更低的偏远农村,仍受到考验。

也是在这一年,23岁的宋长胜不得不辞去在越州电厂每月90元工资的工作,另寻他路。毕竟,这点收入连孩子的奶粉钱都不够,更别说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开支。

宋长胜的家在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舟上村,这里属于典型的半山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因受到交通、人畜饮水困难、农户产品销售无渠道等条件制约,一度以来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靠种家里的几亩地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的巨大开支。

“有技术的师傅一个月的打工收入也才150元,而自己什么技术也没有。”在宋长胜看来,打工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一股下海潮。尤其是1992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仅这一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

政策支持力度大、在行业空白多、竞争压力小、创业成本低......时代造就了一批批弄潮儿傲立船头,大有见面时“吃了吗”的传统问候语被“恭喜发财”取代之势。人民日报甚至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鼓励大家“下海”经商。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长胜将目光也放在了经商上。虽然有了大致的方向,但碍于没有本钱,一时也不知道倒卖点什么。

那个年代的农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种植就是养殖家禽贴补家用。尤其是养鸡,是每家每户的经济增长点,几只老母鸡便承担起家庭零用、孩子书本费的重任。

看到这些,宋长胜把注意力放在了鸡苗上。市场上不管是卖鸡蛋或是卖鸡,都会买些鸡苗回去延续“火种”,而懂得孵化鸡苗的人并不多,大多通过去集镇上购买。于是,销售鸡苗成了宋长胜的“下海”目标。

说干就干。宋长胜找亲戚借了点钱,骑车来到位于陆良县响水坝的一个养殖户家里购买了200只土鸡苗。收拾闲置的烤房、编笼子,甚至20多天来宋长胜都陪着这200只鸡苗睡在烤房里。毕竟这些鸡苗承载着他所有的希望,容不得半点闪失。

鸡苗脱温后,宋长胜拉着这些鸡苗走街串巷的销售。5天下来,200只鸡苗销售一空,纯利润高达500多元。看着手里沉甸甸的殷实收益,宋长胜似乎找到了致富的密码,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02

年销300万只鸡苗成为“鸡头”



一次闲谈中,宋长胜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昆明的鸡苗培育更成熟,品质也非常好。于是,他带着所有的积蓄前往昆明进购鸡苗,又在离家2公里外的陈官营租用了供销社后院的空地,从养殖800只到1500只,再到更多。宋长胜的脱温鸡苗销售规模越来越大,销售场地也搬到了麒麟城区的南园村。

这个时候,已经是他从事鸡苗销售行业4年多的时间了,大家似乎都忘了他的真名叫什么,亲切地叫他“宋公鸡”。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驻扎南园村后,宋长胜除了销售鸡苗,还顺带销售鸡饲料。也是在这个时候,一场危机正悄悄来临。当时在沾益机场附近,有很多外省人在这里养鸡,自然与作为鸡苗销售大户的宋长胜产生了联系。

宋长胜将价值数十万元的鸡苗和饲料赊销给这些外来养殖户,这位淳朴善良的农家汉子原本想着“互相支持一下”,大家都做顺了就都好起来了。谁曾想到几个月后去收款,早已是人去楼空,两口子多年来的辛苦也跟着打了水漂,自己还倒欠十几万元的债务。

尽管经历了这一次不小的意外挫折,但宋长胜已经在鸡苗市场形成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和口碑。在他的很多客户中,都会把出栏的鸡送到南宁农贸市场销售,宋长胜又在农贸市场旁租了铺面,将销售点迁移到这里。“一方面客户送完鸡后有个落脚的地方喝喝茶,另一方面也方便接触陌生客户推动鸡苗的销售。”

这个时候,宋长胜进购鸡苗的渠道已经远远不止昆明了。他又带着老婆坐车去广西、广东两地寻找鸡苗进购渠道,这也是夫妻俩第一次走出云南。

进购渠道、客户都进一步稳定后,宋长胜又将销售点搬至花柯村八队,从规模、环境等方面得到再一次提升。据宋长胜回忆,仅仅是他供应的鸡苗,在麒麟区市场上每年就有300万只左右,他的外号也由“宋公鸡”变为“鸡头”。

也是基于这样庞大的市场供应能力,宋长胜进入了畜牧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视线。当时处于国家“菜篮子工程”推进阶段,行政职能部门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行业极为重视,当地的一些领导希望能够以宋长胜为源头,共同推进农村的养殖业发展。于是,以较为偏远且条件极差的麒麟区东山镇石头寨为养鸡试点的对点辅助一年的工作启动了。

通过向定点农户投放鸡苗并帮助其打开销售渠道的模式,试点工作刚启动就有170余户农户跟着养鸡。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于是该模式在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得到大力推广,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超过400户农户参与了养鸡,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就有七家,且养鸡的产值就超过1亿元。

后来,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壮大,产值突破3亿元,麒麟区的鸡养殖呈现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排名位列云南省第三。


03

与“爨鸡”结下不解之缘



2006年,是宋长胜从事鸡苗销售行业的第十年。常言道,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成王。宋长胜不但通过十年的鸡苗销售完成了逾千万元资本的积累,更是成了鸡类养殖行业的专家。也是在这一年,他与“爨鸡”相遇并结下不解之缘。

因曲靖是爨文化的发源地,宋长胜便将商标注册为“高原爨鸡”,大家也习惯性地简称其为“爨鸡”。这一鸡种的学名为花冠鸡,其鸡冠形似花朵簇拥在一起而得名,这也是花冠鸡有别于其他单冠鸡种的外部显著特征。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在一次政府部门组织的走访活动中,宋长胜来到麒麟区三宝街道办长坡村。在长坡村委会的蒿子冲村路边,他看到一只鸡冠形似花朵的公鸡,由于他对全国各地鸡的品种都非常了解,很快便确定这就是濒临灭绝的花冠鸡,且小时候家里也养过,只是二十多年没有再见过。

于是,宋长胜跟着鸡来到农户家里,发现除了这只公鸡外,这位彝族老大爷家里还有五只母鸡。当即,宋长胜希望老大爷将这六只鸡买给自己,但怎奈老人家死活不同意,这六只鸡他已经养了很多年了,也是村里最后的六只,老人家视若珍宝不舍得出售。

一面之缘后,六只鸡让宋长胜魂牵梦萦。第二次、第三次登门求购均被老人家拒绝,并放话“给多少钱都不卖”。

或许是宋长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亦或许是他要将花冠鸡物种进行扩繁的初衷,终于在第四次登门的时候,老大爷答应将这六只鸡卖给宋长胜。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喝下一碗酒,以这种极具民族豪情的交友方式进行明志表心。在这位温厚善良的彝族老大爷眼里,这种明心智表决心的方式,比什么保证都更有保障。

自然,宋长胜得到了六只花冠鸡,代价就是除了支付2500元的费用外,还有喝下那碗酒后醉得连夜住进了医院。

长坡村属于典型的高海拔山区,虽然道路均为坑坑洼洼的泥泞土路,但比较适合花冠鸡的养殖。于是,宋长胜就在这里租了一片山林,修建了养殖场地,专门用于六只花冠鸡的养殖。同时,为每只鸡配备一名专职养殖人员,一年下来,每只鸡的养殖成本高达十余万元。

宋长胜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疯了,但对于他来说,如果能够将花冠鸡的品种延续下去,就是最大的价值。这时候的他还没有想过有一天能靠养殖花冠鸡带来收入,仅仅是觉得值得花费代价去做这件事,而且手里也不缺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养着玩”。

后来,在马龙的双龙村和麒麟区潇湘街道的一个村子里也发现了花冠鸡,都被他以高价弄到手里。花冠鸡的数量也从原来的六只增加到十二只。“不同区域的花冠鸡进行繁殖,解决了近亲繁殖的问题,非常利于花冠鸡的基因提纯。”

“从鸡蛋到出壳,孵化一只鸡的成本接近3000元。”第一只鸡出壳时,宋长胜非常激动,在他看来,这种喜悦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经过三四年的繁殖,数量已经达到400多只。

2010年8月30日,宋长胜成立了曲靖市健源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打造“爨鸡”养殖基地。


04

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



为了解决“爨鸡”在基因提纯方面的难题,宋长胜找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希望能得到这些专家学者的指导。随后,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由农业大学的几名研究生常驻养殖基地,专门负责研究“爨鸡”的基因提纯问题。经过近八年的繁衍,“爨鸡”的基因纯度已由原先的62.7%提高到82.3%。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爨鸡’的基因能被录入国家基因库,按照国家基因库的录入标准,物种基因纯度须达到96%以上,我们还需要再继续努力。”在他看来,这个愿望一旦实现,自己所作出的一切付出都将变得更有意义。

虽然在养殖“爨鸡”之前,宋长胜有着十年的鸡苗销售工作,但对于养殖,他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正如他所说的,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才不怕,才敢这样为了自己的想法义无反顾地去坚持。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在养殖“爨鸡”的过程中,宋长胜也曾遇到过很多挫折。“爨鸡”数量繁衍到一万只左右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变,养殖场里70%的鸡都死了。宋长胜顿时慌了神,此时已经将一千多万的积蓄砸进去了,他四处寻求解决办法,查找原因,但都无疾而终,只能眼看着鸡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最后经过专家解剖,才找到根源。原来,宋长胜在养殖“爨鸡”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注射疫苗,才引发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懂,差点把自己置之死地。

另外,关于“爨鸡”的饲养方法,宋长胜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加以改进。通过观察,宋长胜发现“爨鸡”喜欢吃松针,且松针作为“爨鸡”的美食有着很多好处。于是,松针成了养殖“爨鸡”的必备配料,把松针磨成粉后加上骨粉、微量元素等辅料,为“爨鸡”补充营养和钙。

一段时间喂养后,宋长胜惊喜地发现,这种养殖方法不但肉质更好,鸡蛋的卵磷脂含量提高了,蛋壳也变得更硬。除了这些日常的饲养方法,宋长胜还专门在松树林里为“爨鸡”搭建架子,方便它们飞上架子啄食新鲜的松针。

另外,宋长胜的“爨鸡”养殖基地采用的是绿色环保的循环养殖模式,用鸡粪繁殖虫子和种植牧草、用虫子喂鸡,周而循环。在品质方面,宋长胜将“爨鸡”送到北京检测,连续三个月的检测结果均显示达标,属于绿色环保食品。对此,养殖基地于2021年2月份还获得了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绿色食品牌”区级产业基地的荣誉。

对于宋长胜来说,养殖“爨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除了潜心研究养殖方法,还得不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自己。他参加了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的学习,随后又参加了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组织的“曲靖市创业示范典型培训班”学习。

不畏苦寒,自得其芳。在宋长胜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爨鸡”养殖基地一步步走向正轨,愈加规模化。曲靖市健源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先后获得“麒麟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专业信息服务站”等一系列荣誉,宋长胜本人也于2017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除了将濒临灭绝的“爨鸡”品种延续下来,宋长胜还充分发挥了通过养殖业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作用。长坡村属于麒麟区相对贫困且贫困户较为集中的民族村落,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人均收入很低。对此,宋长胜通过传授“爨鸡”养殖方法,定点投放鸡苗并签订协议保价回购的模式,3年的时间帮助79户农户实现脱贫。宋长胜表示,自己的养殖基地已然形成规模化,但还是要继续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继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带领和帮助这里的村民形成“爨鸡”养殖产业链,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与梦同行」宋长胜:欲打造“中国爨鸡之乡”

截至目前,距离“四顾农家”高价买下六只“爨鸡”,已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尽管因为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暂缓了发展步伐,但“爨鸡”存栏数量如今也达到了3万多只,远销杭州、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鲜香的肉质等特点,深受大家的青睐,而精品蛋更是在省外售价高达10元一枚,普通蛋也需要6元一枚,且随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较之普通的鸡,除了鸡冠有明显区别外,“爨鸡”的皮质比普通鸡要厚三至五倍,鸡肉呈血红色,且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达21,是普通鸡的三倍。另外,“爨鸡”因钙元素补充得好,导致骨质较硬,一般的菜刀砍下去,骨头没事,刀却缺口了。宋长胜通过实验后发现,在锅里加水五次也不影响鸡汤的鲜香,煮火锅时加入其他蔬菜后还是一样的味美纯正。也正是“爨鸡”这样独特的品质,才会成为市场上的新宠不断走俏。

如今,近千亩的山林养殖基地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爨鸡”在茂密的松树下觅食,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按照宋长胜的规划,明年年底可实现养殖数量8万只,计划投入市场突破5万只,五年内达到60万只养殖规模,将长坡村打造成为“中国爨鸡之乡”。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