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禽类养殖基地福建(探访“科特派第一村”——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台海网10月2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22日,记者来到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村口,“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的红底招牌矗立在路旁,格外醒目。田间已采摘过的百合花大棚里,科技特派员梅光义、詹文辉等人正在田头,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百合种球移植的相关知识。

20年来,科特派是如何扎根溪后村、助力该村发展的?

“科特派”开先河

1998年11月底,为破解闽北乡村存在的“三农”问题,南平市领导来到溪后村“驻村三昼夜”,连续召开了几场座谈会,问计于农。黄昌泉等农民说:“你们干部下乡,就像破皮球提水。从上面看,皮球下了水;从下面看,照样浮在面上。你们从来没有下过水,哪里知道我们农民的难处?”

这番大白话,引起了决策层的深入思考。“要让‘皮球’沉下水去,必须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南平市委、市政府决策层一锤定音。

“那时,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都是些中专生,主要做的是水稻的种植和技术推广工作,对果树和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一无所知,无法满足种植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迫切需求。”黄昌泉说。

他回忆道,因为没文化,村民们吃了不少亏。那时他大老远地跑去城里购买果树种苗,却因为不了解果树新品种,错把雪柑买成了品质与市场价值都更低的雪橙,损失颇大。后来在驻村科技特派员的讲解下,他才了解到,光是橙的品种就有120多类。村民们深刻意识到,如果无法解决农业技术瓶颈,就不可能种出品质优良的果蔬产品,实现增收。

“传统的农业和种植技术,已经不适应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村民迫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品种,迫切需要一些能够真心实意为农民发展致富、提供帮助的技术人员下到农村来,我们提出了要技术、要人、要科技支援的诉求。”据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徐恭文回忆,“调研后不久,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敬才就被派到村里担任科技特派员了。”

1984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吴敬才一直在南平农业系统工作。1997年,他被公派德国莱法州进修园艺栽培技术,1998年12月,学成归国。这些特殊经历,让吴敬才成为市里尝试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最佳人选。刚进修回来,吴敬才便受命前往延平王台镇挂职镇长助理,派驻溪后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谁也没想到,他的下派成为一场闽北大地“体制性的革命”的开端。1999年初,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下村为农民服务。吴敬才由此成为“1号科技特派员”。

打开农业现代化之门

百合花田间,我们见到了吴敬才。时隔20年,如今已56岁、在省农科院任职的吴敬才,又以省派溪后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回归”溪后村。

1999年,吴敬才驻溪后村的3个月里,几乎包圆了果树、蔬菜、土肥、林业等各项专业的技术指导工作。白天奔赴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村民如何施肥、修剪、嫁接、防害、打虫等工作;到了晚上,就在村部大会议室里为求知若渴的村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村民们都叫他“吴老师”。

村民们回忆说,那时村部的会议室,晚上常常灯火通明,五六十人坐成好几排认真学习听讲。

“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没有吴老师和其他科技指导老师,就没有溪后村的今天。经过吴老师指导后,一亩雪橙最多卖了7000多元,可把家里人给高兴坏了!”黄昌泉现在说起“吴老师”,依然满含感激之情。

在吴敬才之后,区农业局经作站的陈用模、市委农办干部徐忠雷等科特派和下派村支书又陆续来到了溪后村。

徐恭文说,科特派发挥专业优势,与下派村支书联手,共同写好“农”字大文章。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村里先后改造了低产柑橘100亩,发展种植翠冠梨100亩、烟叶250亩、大棚蔬菜100亩,完成了绿化苗木30亩,圈养鸡鸭年产70万只,改善了农业经济结构,提高了村民收入。

在这一机制带动下,溪后村变化巨大,目前该村注册各类企业18家,家禽养殖量居延平区之首,造林技术为全镇之冠,生产的黄瓜、辣椒、西红柿获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志,新村建设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打造新时代科特派升级版

“今年是科特派推行20周年,我们村换了一种发展思路,走农旅结合的路线。”村党支部书记严国平说。

走进溪后村的“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主题馆,墙上贴着当年的“溪后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溪后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示意图”“溪后村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指导农户一览表”“溪后村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农户成效”等。这个利用旧村部建设的主题馆,记录了科技特派员在溪后村二十载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科特派机制从萌芽到壮大的发展史。

近年来,溪后村探索“科特派+”的模式,科特派与绿色金融有机结合,创立了“科技特派贷”,由科技特派员推荐,授信37户,金额超过了600万元,解决了农村产业融资难题。另外,溪后村成立延平区第一个村级科特派工作站,有一个团队和12名科技特派员,由科技特派员梅光义博士挂帅,一个人带来一支林业团队,策划金杉园建设,升级安槽下杉木丰产林,成为村里标志性旅游名片。

在科特派指导下,溪后村调整种植结构,进军百合花这个朝阳产业。“绿色”与“创新”交响,“科技”与“产业”碰撞,青山正加快变成金山。如今,溪后村“绿色金库”内涵外延不断拓展,依托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在新入驻的科特派助力下,综合发展森林旅游、花卉种植、文化创意等产业,以百合小镇为新载体,打造百年“绿色金库”升级版,奏响乡村振兴曲。去年,全镇百合花年产值达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2000多万元。其中,溪后村的贡献最大。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