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乌鬃鹅养殖技术视频(“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提起农民二字,不少人脑海里浮现出来这样的场景:他们戴上草帽、卷起裤管,顶着烈日在锄地除草,挥汗如雨……

然而,现在已经变了。

“这种种植方式比家里的先进多了,这台机子可以升到瓜棚顶上去。”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里,工人张顶娣站在移动式升降台,正忙碌着整理西瓜苗。她之前自己耕地种田,现在变成一名“产业工人”。

“在车间干活,每月有2500元,离家还很近。”同村的李彩均“洗脚上田”,成为扶贫车间里的一名“上班族”,进厂不离家就可以有稳定收入。

“下周就是父亲节了,该送什么礼物呢?”“可以送一盒英德红茶,健康茶,很暖心了,还有优惠呢。”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乡村新闻官肖立鑫前面架起五部手机在直播带货,他和同伴一唱一和,直播已经玩得“非常溜”。

花园式的居住环境、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赚钱、5G网络全覆盖、电商直播吆喝声响……

在连樟村和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甚至更多的乡村里,一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颠覆性”改变正在发生。

“肥女”、村民笑相映

“花园式”乡村里幸福栖居

走进连樟,村道巷陌开阔整洁,清澈的河流两岸,一排排新种下的绿化树茁壮成长,整齐划一的楼房墙面粉刷一新,掩映在绿叶当中。田头地间里放置的“肥女”系列雕塑,为村里添上几分艺术气息。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连樟村,村道巷陌开阔整洁,清澈的河流两岸,一排排新种下的绿化树茁壮成长,整齐划一的楼房墙面粉刷一新。

动作欢快豪迈、笑容憨态可掬的“肥女”雕塑,正是连樟村民幸福生活的一面写照。

“跟着我的节奏,一二三……”每天晚上,连樟村广场的“肥女”雕塑周边总会聚集数十位妇女,村里舞蹈队队长陆秀媚带领村民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挂在脸上的笑脸与“肥女”的欢笑交相辉映。

“现在村里环境变化很大,既漂亮又有活动场地,晚上很多村民都跟着我们跳广场舞。”陆秀媚说。

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连樟人,陆秀媚以前的生活可没这般舒坦。

翻看连樟村开展精准帮扶前的旧照,村里还有一大群破败的泥墙瓦顶房,巷道堆放柴禾、甚至垃圾杂物,空旷处还能时常见到断壁残垣。

“当时村里都是泥巴路,出行十分不方便。”陆秀媚回忆,以前的连樟村贫穷、落后,为了摆脱贫穷局面,她与家人前往英德市区发展,做起服装生意。

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连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巨变。5G基站、乡村振兴学院、连樟客厅(旅游接待中心)、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起来;村头的文化中心、体育广场、村敬老院也正抓紧进度装修。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连樟村的村民在村中的特产街摆起档口,售卖当地农特产品。

陆秀媚被家乡的变化吸引,回乡创业,在村中的特产街摆起档口,售卖当地农特产品。“现在村里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农产品卖得也火,有时候一天可以卖上千元。”陆秀媚说,她家正在建新房,相信自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连樟之美还在路上。村党总支部书记陆飞红介绍,结合打好脱贫攻坚战,连樟村抓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扶贫惠民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创建连樟村新农村示范村,取得明显成效,促使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连樟村正在实现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完美蜕变。

连樟村马下村小组小组长陆奕标笑了。“住在村里就像住在花园一样,是一种享受。”他感叹道,“泥瓦房、烂泥路的贫困村,变得这么美,我们想都没想过,这都得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啊。”

贫困村“创业”忙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

连樟村的改变显而易见,要让这种美好生活“稳得住”,“造血式”的产业是“定海神针”。

以往连樟村之穷,正是因为缺乏好的产业。

早些年,山多地少、地处偏远山区的连樟村,村民仅靠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维持生计,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0元。因为村集体收入薄弱,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村委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

村里的经济发展不起来,改善生活更是无从提起。

如何才能破题,走出贫困局面?连樟村给出的答案是:唤醒“沉睡”的资源,大力发展造血产业,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使乡村荒地变成“宝地”。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连樟村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了美月西瓜、草莓、水果黄瓜、樱桃番茄等优质品种。梁素雅摄

2016年,连樟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连樟村与清远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英德市农家人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合作,建成如今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主要种植美月西瓜、草莓、水果黄瓜、樱桃番茄等优质品种。

6月是西瓜上市的季节。示范园里,工人们正忙碌着采摘新鲜成熟的美月西瓜。笔者见到张顶娣时,她正戴着草帽,站在移动式升降台整理瓜苗。有意思的是,她穿着的是布鞋,也没沾上泥。

“大棚里土地铺上专用薄膜,我们也经常站在机子上自动前进、升降,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的。”示范园里的先进种植方式,让张顶娣很喜欢。

这是乡村种植升级的缩影。示范园的建设是连樟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探索。

示范园负责人何为介绍,园内运用现代农业互联网技术,根据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科学调整,对于病虫害采取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确保每一颗作物长势良好,绿色天然。

“现在园内有约20名村民在此务工,通过技术员的传帮带,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何为表示,根据园区发展规划,项目建成5年后,使用权及经营权将移交连樟村民委员会,村民将实现自主管理园区。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扶贫车间让连樟村形成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示范园的不远处,扶贫车间、灵芝公园(仙草公园)、乡村振兴学院等一批扶贫项目逐渐建成,这些项目让连樟村形成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村民李彩均是扶贫车间里的一名“上班族”。此前,李彩均是一名贫困户,和丈夫靠耕家里的几分田维持生活,一年忙碌下来只有几千元的收入。如今,她通过在扶贫车间就业,一年收入近三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2500元左右的工资,丈夫养起蜜蜂,收入大大提高。”谈起近几年的变化,李彩均高兴地说道,“现在我们新房子也建起来了,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通过产业发展,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连樟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去年已实现整村退出贫困村。

“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康。”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陆飞红说,连樟村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连樟村人民收入越来越高,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贫困村心中有“数”

“数字乡村”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5G基站高高竖起,连樟村成为全国第一个5G覆盖的行政村。

“通讯和网络,为我们村搭建起农产品和外界接触的桥梁。”5G基站高高竖起,连樟村成为全国第一个5G覆盖的行政村,陆飞红带领村民开展农村电商、制作短视频带货等新尝试,一周发几次短视频推介农产品。

“很多人知道我们这边有不错的农产品,他们就会过来买,人多的时候有一两千人。”陆飞红说,最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美月西瓜上市,他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电子商城销售链接作推介。

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触手可及,“数字乡村”正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沿着蜿蜒的道路驶出连樟村,来到英德市富强东路,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电商味”。

马路一边,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英德电商主题公园。公园正中心,花坛里耸立着一块书写着“英德电商主题公园”几个红色大字的大英石;花坛两边,红白相间的宣传栏,讲述着英德电商的发展历程。

马路另一边,一栋三层小楼——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更是“内有乾坤”。

“穿布鞋干农活都不会脏”,为啥贫困村“泥腿子”不沾泥?

6月11日下午,肖立鑫忙着搞直播销售韭菜、九龙豆腐、竹笋、红茶等农特产品。

“父亲节可以送一盒英德红茶,这上面都贴上有机标识,是健康茶。”“平时在销售中这一盒茶卖318元,不过今天只需118……”英城街道长岭村干部肖立鑫是清远市乡村新闻官,6月11日下午,他忙着搞直播销售英德农特产品。

桌上摆放着韭菜、九龙豆腐、竹笋、红茶等农产品,肖立鑫拿起一件件农产品面对着正在直播的五部卖力“吆喝”着。推销完桌上的产品,他还走到琳琅满目的货架,拿起一袋袋干货作推介。

肖立鑫在直播中淡定从容,对农特产品如数家珍,与观众互动良好,俨然一位乡村直播“名嘴”。他说,这种新的营销方式为村民解决了不少难题,今年2月,长岭村400万斤冬瓜滞销,他自发拍视频“带货”、联系新闻媒体,帮助村民渡过难关。

帮助肖立鑫等多位乡村新闻官提升直播技能、搭建直播平台的英德家平台负责人杨扬认为,英德300多位新闻官人人皆是主播,乡村直播带货以很接地气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英德这样一座城市及其很多有特色的农特产品。

农特产品正通过网络走出深山。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处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既是接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辐射的最前沿,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随着全市上下掀起发展电子商务的热潮,久负盛名的清远麻黄鸡、乌鬃鹅、英德红茶、骆坑笋、连州菜心等农副产品走出深山,送到广大客户手中。

以英德市为例,网络零售总额从2016年15亿元上升到2019年26亿元,年均增速为21%。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其中,全市累计培育电商扶贫企业56家,2019年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1355.9万元,直接带动超过600户贫困户增收。同年12月,省扶贫办授予英德市“广东省消费扶贫产业创新基地”称号。

目前,英德市通过开展电商领域就业帮扶及技能培训,带动一批种养大户、大学生、返乡青年等开展电商创业就业,成功就业的有上万人。

【记者】陈国飞 陈咏怀【摄影】梁素雅

【作者】 陈国飞;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