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淡水鱼脱黏病的防治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7-03|点击次数:

淡水鱼脱黏病的防治技术

淡水鱼脱黏病的防治 

  

    脱黏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鱼类体表黏液脱落的疾病。

    (一)病原

    据樊海平等(1998)报道,从欧洲鳗鲡患脱黏病的病鱼上分离到病原菌为非01群霍乱弧菌,经肌肉注射及创伤后病原菌浸浴感染2小时,均发病、死亡,症状同自然发病的,而对照组则全部存活,无异常。非01群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具动力的弧状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甲基红反应、吲哚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与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凝集阳性;还原硝酸盐;耐盐范围0-6%。对四环素、壮观霉素、复方新诺明、噁喹酸等敏感。

    龚晖等(1999)报道,欧洲鳗脱黏病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李槿年等(2001)报道,从患病暗纹东方鲀上分离到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分别注射小鼠,均在24-36小时内死亡,并从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应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鞭毛,:无芽孢,无荚膜。

    (二)流行情况

    在全国养殖地区都有发生,流行于热天,发病快、死亡率高;危害欧洲鳗及暗纹东方鲀,对幼鳗,尤其在分池选别后更易暴发流行。

    (三)症状

    病鳗不摄食、体弱,于水流缓慢处顺水游动,或吊挂于饲料台,体色变浅,首先看到胸鳍充血,部分黏液脱落或出现浅蓝色脱黏斑;随着病情的发展,脱黏病灶处溃烂、发炎,鳃丝水肿、内脏发炎。

    患病暗纹东方鲀,体表黏液脱落,头尾发红,摆动无力,肝脏有出血点,心脏上有白色坏死病灶。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分离鉴定病原。

    (五)预防措施

    (1)清泥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泼洒多福可乐、玉垒菌等,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将鱼养得健壮。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将敏感药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樊海平等(1998)介绍,采用4%食盐,加复合中药制剂(黄连、大黄、黄芩、五倍子及甘草的煎煮液),加敏感抗生素进行药浴,每天换水1/3,保持盐分,连续3天药浴后,改用有机碘,每天1次,连续2天的治疗方法,治疗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5%以上。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