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鱼类水霉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8-03|点击次数:

鱼类水霉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病原】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由水霉科(Saprolegniacae)中的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丝囊霉属(Aphanomyces)和网囊霉属(Dictyuchus)的一些种类引起。

水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般像根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称为内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伸出在体外的叫外菌丝,菌丝较粗状,分枝较少,可长达3cm,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外菌丝的尖端膨大成棍棒状,同时其内积聚稠密的原生质,并生出横壁与其余部分隔开,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有时在一根菌丝上反复进行数次分隔,形成一串念珠状的厚垣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就萌发成菌丝或形成孢子囊(图1)。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河鲈水霉孢子囊(﹡40)

【主要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图2、4),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图2)。故也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也称“太阳籽”。

【流行情况】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生长,多数为腐生,少数为寄生,在养殖地区均有流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不同的种类略有不同,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以繁殖。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温为13~18℃。

水霉通常被认为是条件件致病菌,它对水产养殖动物没有选择性,凡是鱼类体表受伤、或感染某种其它病原、或饲养管理不当导致鱼体本身免疫力低下时均可感染。水霉菌的游动孢子、卵孢子以及粘在鱼体表黏液上的菌丝片段,在鱼体表繁殖,导致鱼或鱼卵感染。

【诊断方法】用肉眼观察,根据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用显微镜确诊

【防治方法】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疾病早期进行及早治疗才有一定效果。

①全池泼洒“每立克”或“霉菌净”,第二天全池泼洒 “10%聚维酮碘溶液”;②全池泼洒“1%食盐+0.04%小苏打”混合液浸浴;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2~3ppm,隔2天1次,连用2次;④外用药物泼洒时同时口服“氟苯尼考+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5-7天效果更好。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