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淡水鱼赤皮病的防治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8-15|点击次数:

淡水鱼赤皮病的防治技术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赤皮病是草、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病原

    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层假单胞菌种。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7-0.75微米× 0.4-0.45微米,单个或2个相连。有动力,极端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亲鱼或成鱼在运输、拉网或被擦伤而导致感染。

    流行情况

    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荧光假单胞菌是有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机械损伤,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导致发病。草鱼、青鱼、鲤鱼、异育银鲫、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即越北越重,华北、东北最易爆发流行。日本饲养的鲥鱼、鲷鱼也患此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也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形成“蛀鳍”或像破烂得纸扇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有气无力的独游于水面间。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出现水霉菌寄生,加重病势。发病一星期后就会死亡。

    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因放养、扦捕,体表寄生虫大量寄生等原因造成鱼体受伤后,给病原菌造成可乘之机是发病的基础。同时,冬季由于冻伤,藕塘中饲养的草、青、鲤也容易发生赤皮病。注意与疖疮病相区别。疖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防治。

    ②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③可用治疗烂鳃病用的任何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或投喂内服药3-5天。

    (2)药物治疗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外用药①一④和内服药中草药大黄、黄芩、穿心莲、五倍子等中草药。

    ②明矾、生石灰、漂白粉合剂。每亩水深1米鱼池,用明矾1.5千克泼洒,2天后用生石灰10千克泼洒,隔1天再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