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成因与对策分析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1-08-29|点击次数:

异育银鲫粘孢子虫病成因与对策分析

笔者最近走访塘口时,发现不少主养异育银鲫塘口发生粘孢子虫病,并且久治不愈,养殖户陷入了病急乱投医的困境。为了使养殖户充分认识此病并为其提供对策,现将此病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流行症状:

鲫鱼粘孢子虫病主要危害鲫鱼1龄鱼种和成鱼,夏花鱼种发病较少,常流行于每年的4-10月,6月和9月为发病高峰期。粘孢子虫主要侵袭鱼类的肠、肾、肝、脑、肌肉等组织,或寄生于鱼类体表的鳃、鳞、鳍、吻、喉等部位。寄生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苏北地区危害最大的是粘孢子虫侵入鱼口腔上咽部软组织(俗称“喉孢子虫病”),使喉上部肿胀(半边或全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将咽腔堵住,导致鱼无法摄食和呼吸,死亡率极高,一般为30%-40%,严重的可达80%-90%。

二、病理特征:                       

1、关于孢子虫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生活史至今尚未完全查明,因此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切断其增殖和传播途径。此外,粘孢子虫的孢囊在鱼体器官组织中分布广泛,彻底清除极为不易,且孢子外面的几丁质孢壳可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药物无法渗透到虫体内部而起作用,所以杀灭孢子虫比较困难。                                  

2、致病的孢子虫种类很多,潜伏期较长,症状复杂。此外,孢子虫病会有并发症状或继发症状,造成误诊,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3、有时孢子虫从感染到大规模暴发,出现大批量死鱼,时间短、病程急,没有时间采取治疗措施,或是不足于控制病情。

三、致病因素:            

1、鱼种养殖与成鱼养殖没有分离,并且缺乏检疫条件。大多数鲫鱼种为本地生产,这些鱼种可能本身就携带孢子虫,在养殖过程中暴发只是时间问题。

2、养殖管理中存在隐患。有的养殖户不重视清塘工作,水源不经过处理,水体交叉传染机率大,通常一户发病,周围的塘口均不能幸免。

四、治疗效果不佳原因:

1、对鱼类孢子虫研究不够,至今没有特效药物。以前的一些杀灭药物如敌百虫,现在除增大用量外,效果更是欠佳。

2、预防孢子虫病需要的时间长,用药量大,养殖户抱着侥幸心理,只看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成本,没有耐心将预防孢子虫的方案执行到位,常常半途而废。

3、孢子虫病暴发后,由于损失很大,养殖户心急乱投医,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胡乱用药、过量用药,产生药害,造成严重后果。

4、对拌饲料内服的药物缺乏了解,采用的溶解药物的溶剂不合适、或搅拌时不均匀、或药饵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损失破坏严重,都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中毒。

5、治疗期间外用药物使用不当,破坏水质、加大应激,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

五、防治对策:

(一):预防措施:        

1、用“聚维酮碘溶液”按每亩每米水深200—300毫升全池泼洒。                   

2、用:“强效敌百虫”每亩每米水深80克全池泼洒,每月一次。

(二):治疗方法:                  

1、内服“克孢散”,每100公斤鱼用药20—40克,每天喂1—2次,连用5—7天。        

2、用“强效敌百虫”每亩每米水深150克和硫酸铜300克全池泼洒。                  

3、如果是混养塘口,用“混杀奇兵”全池泼洒,每瓶100毫升可用1米水深6—8亩。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