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央视水蛇养殖视频(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初夏,乘一艘小船游于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穿梭在红树林岛堰之间,高高低低的红树林成簇生长,鹭鸟不时掠过上空。细细观察,只见雪白色的桐花开得正灿烂,在一片翠绿之间尤为显眼,鱼虾遨游浅底,水下展现出别样生机。

“去年5月,我们开始在这片区域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以平衡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廖宝文说道。

湛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拥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正在打造“红树林之城”;湛江同时也是水产大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养殖潮,围塘养殖使红树林一度遭到破坏。基于此,金牛岛红树林种养耦合的实践模式,有望走出一条红树林营造与水产养殖双赢之路。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设立种养耦合模式实验基地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因其突出的生态效益,又被称为“海岸卫士”“海上长城”。

“全国红树林营造看广东,广东红树林营造看湛江。”廖宝文常常如此感慨。

《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广东营造、修复红树林任务分别为5500公顷、2500公顷,湛江肩负重任,需营造2813公顷、修复1370公顷。退塘还林作为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的主攻方向,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野。

根据湛江湾实验室最新调查结果,湛江市现有养殖塘内红树林面积1054.4公顷,主要分布于麻章区通明海周边,以及南渡河口、门角沙、流沙湾、湛江港等地。其中,通明海周边潜在的生态修复空间最大,仅在有红树林分布的养殖塘内实施生态修复便可支撑湛江完成近1/4(约700公顷)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养殖户在进行水产养殖时破坏了红树林,如果直接清退养殖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引发矛盾。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保护生态的同时,又不损害经济效益。”廖宝文表示。

红树林种养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这一布局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依据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结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治理等因素。

2022年4月,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围绕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工作。同年5月,湛江湾实验室选中了麻章区金牛岛作为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的长期定位观测基地。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吴东俊 摄

金牛岛位于麻章区湖光镇世乔村南部,因外形似一头俯卧的金牛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金牛岛分布有大量的天然红树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附近的村民在此进行围塘养殖,红树林与水产养殖共存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养殖塘内部分红树林面临逐渐退化的危机,存在一定生态风险。

湛江湾实验室在此处确立了长期定位观测基地,总面积232.1公顷,覆盖周边的红树植被、生物群落(鱼、虾、贝、蟹、鸟等)、水体、底质环境、水文潮汐、气象因子等。

筛选种养耦合适宜品种

金牛岛观测基地主要由六口养殖塘组成,各口塘在植被占比、养殖品种、生产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异。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而且红树林大量的枯枝落叶,即凋落物沉积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能为鱼虾提供饵料。”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丁新原解释,如果养殖塘里红树林占比多的话,饲料的投喂量还能相应减少,节约养殖成本。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在过去40年,造成养殖塘红树植被覆盖面积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为破坏活动;二是生产经营措施不善,如养殖塘内水位控制过高造成低矮植物因长期淹水而慢性“溺亡”。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综合考虑环境适应性、生态价值、经济效益等因素,湛江湾实验室立足湛江通明海红树林养殖塘,初步筛选出种养耦合适宜品种——较适种红树6种,分别为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秋茄、木榄,其中红海榄环境适应性最强,桐花树和白骨壤次之;较适养水产近20种,其中以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好、适养范围广。

针对红树植物“溺亡”问题,湛江湾实验室提出一套适宜红树种植与生态水位调控技术方案,综合考虑了塘坝地形改造、红树种植高程、水位高度控制、养殖渔获时间等。

“我们综合考虑种养品种的淹水需求、当地潮汐特征、现场地形地貌、土方平衡、施工工程量等多因素设计种养区的潮沟和水位,希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丁新原说,“当红树林长起来了,水生生物种类多了,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更加丰富。”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目前,除了金牛岛,湛江湾实验室还遴选了2处红树林种养耦合潜在示范布局基地,包括坡头南三岛和雷州九龙山,现正积极推动九龙山某废弃养殖塘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尽可能通过简易的地形改造、水系疏通等措施,并结合当地潮汐特征等,合理设计种养品种及其空间配置比例等,同时融入自然科普教育和景观美学等功能元素,争取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便于模式的研发。”丁新原说。

下一步,湛江湾实验室还计划将研究成果汇总提炼成技术手册,以在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方面形成指引。

【链接】

红树林野外调查的苦与乐

每周,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丁新原和同事至少在金牛岛待上一天,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在红树林里,他们监测调查的内容包括红树植被、土壤沉积物、水体指标、水产品生产情况、气象数据等,以便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举个例子,比如凋落物,我们测量不同植被在单位时间内的凋落物数量,再计算出这些凋落物能为养殖塘提供多少饵料。而水体指标则是通过数据对比,测量红树植被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的作用。”丁新原介绍,不同研究对象在采样间隔等方面存在区别,科研人员通常会在现场测量基本指标,再将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精准测量。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丁新原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在野外跑,旁人看起来单调的科研工作,在他眼里充满了乐趣。每次到红树林调研,他和同事都会带上一天的干粮,冬天带自热锅,夏天则带点香肠、西瓜和苹果。

养殖塘里,有的地方水深几米,有的地方寸步难行,有时还有水蛇出没。红树林点缀在养殖塘中间,每次下水,丁新原都要换上水裤、水鞋。“红树林深处往往密不透风,冬天还好,夏天有时热得受不了,撸起裤腿穿着布鞋就下到水里。”

丁新原记得,有一次他陷进养殖塘的泥沼里,十多米的距离走了快两个小时。还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孤立的植被区待了几个小时,一直泡在水里,实在撑不住了,才爬到红树林呼吸根上休息一下。

野外调研虽然辛苦,却常有一些意外收获。“有时挺幸运的,能在水里抓到螃蟹和鱼,水位下降的时候,能遇到很漂亮的鸟立在光滩上和树上。”傍晚来临,在林子里忙碌了一天的丁新原抬起头,落日悬挂天边,水面波光粼粼,一身的疲倦也随之消散。

湛江红树林版“桑基鱼塘”画卷展开

【南方+记者】林露

【作者】 林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