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致富经柳根鱼养殖(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金秋时节,行走在共和乡大地,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的图景展现在乡村行记者的眼前。

“只有把产业做起来了,才能帮助百姓增收致富,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共和乡党委书记吕晓霞正忙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产品。今年,共和乡“互联网+农民”创业基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在这条通往幸福的大道上,共和乡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稳健启航,按照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一曲金色的牧歌正在这里吹响。

大山里的甜蜜事业

李扬小两口是村里人,一直想学养蜂,但是不懂技术。厚道的小两口找到了有20多年养蜂经验的尹安礼,没想到,尹安礼一口就答应教小俩口养蜂技术,去年,他俩养了10箱,既学到了技术,自己还有收入。

虽然尹安礼决定把养蜂技术传给李扬,可他对李扬小两口有个要求,等技术学好了,要再把养蜂技术传授给村里人。

梦想的实现不是唾手可得的。正如尹安礼所说的那样,六峰山里的每个蜂箱,都是他靠着肩膀挑上去的,在苦与累里,他从大山深处看到的是沉甸甸的希望。

“让老百姓彻底拔掉‘穷根’,政策引导是一方面,还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共和乡山青水秀,自然条件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就要动员百姓利用好这天然的资源。”乡党委书记吕晓霞说。

为给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营销平台,乡里今年新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厂房800平方米的蜂蜜加工项目,引入万亩良田(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运营,依托共和乡优质蜂蜜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原字号”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说到甜蜜事业,老尹打开了话匣子:“六峰山下,红豆杉故里,自然生态好,无污染,蜜蜂取自大自然的精华,产品绝对是绿色的。”

现在,尹安礼已经发展了90多箱蜂,成为吉林、大连、北京等外地客户的抢手货,在上海的一家大超市,每斤蜂蜜卖到了五六十元的高价。

不仅仅尹安礼,共和乡如今有50多户养蜂人,在大山深处酿造“甜蜜产业”,他们把共和乡的“甜蜜事业”做得蒸蒸日上。

现在,他们借助乡里的创业基地,又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甜蜜产业”不仅让这里的农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径,更是让他们尝到了奔小康的甜头。

地栽木耳闯出大市场

一场“太阳雨”后,牛心村的一处摆放基地的木耳更显晶莹剔透。这里共摆放了30多万袋黑木耳,虽然规模不算大,可场面壮观。

随着木耳种植户的增多、种植规模的扩大,村里成立了首家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共和乡的地栽木耳闯出了大市场。

牛心村支书张敬存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发展木耳30多万袋,未来将突破100万袋。共和乡的水土好,自然条件和空气负氧离子高,木耳能让人吃到儿时的味道,富硒含量非常高,而且总糖、粗蛋白质、粗脂肪等含量均优于同类产品。

村民刘延昭2018年开始木耳种植,第一次尝试时,也让他没少上火,因为没技术,也没多少本钱,就怕赔本。

头一年他还是小心翼翼地投入不多,他告诉记者:“等技术掌握好了,再多投入点儿。”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年是木耳大丰收,行情也好,家家都卖上了好价钱。“不着急,咱共和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先把技术学到手,以后有很多挣钱的机会。”刘延昭说。

守着青山绿水,地栽木耳让牛心村的百姓尝到了甜头。张敬存说:“村民种植黑木耳获得了好效益,也拓宽了农民致富的渠道,共和乡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木耳产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与富裕共生的前景备受期待。

吕晓霞介绍,共和乡是穆棱河源头发祥地、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5%、是天然的大氧吧,空气质量水平全国都罕见。借助国家级东北野生红豆杉自然保护区、省级六峰湖自然保护区,要全力打造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第一乡。

记者走在共和乡的村村落落,在1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的每一行字,都与生态、绿色息息相关。

大学生回家乡当猪倌

付凯彬是北金场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放弃了优越的城里待遇,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利用共和乡生态优势,放养林下藏香猪,经过4年的努力,他淘到了大山里的第一捅金。

可他自己富了,没有忘了众乡亲,扶植众乡亲一块致富奔小康。

李龙是这个村的村民,他找到付凯彬说自己也想尝试养殖,付凯彬不仅没有保留地把藏香猪养殖技巧教给了他,还给他提供了20头怀孕藏香猪。

尽管这样,李龙还是心里没底,他担心销路问题。

付凯彬不假思索地说:“一年后,你的猪繁殖起来了,销路包在我身上。”这下让李龙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付凯彬介绍说,藏香猪放到山上吃草就行,不用喂,早上撒出去,晚上自己就回来了。而且,这猪自我防疫性特别强,比如闹肚子了,都会自己找山上的中药材吃。

村民尹志强在东方红承包了500多公顷的山林,听说付凯彬藏香猪养的风生水起,他就琢磨着想把藏香猪引进到东方红去。

可手头没钱,又难住了尹志强。付凯彬说:“我先提供给你20头猪,等一年以后,猪繁殖多了,再给我猪底子钱或者还我20头猪就行,另外,如果销路有啥问题,我帮助你销。”

“是党的好政策,鼓励搞林下经济,让我走上了致富路,我有了这门养猪技术,不能自己藏着掖着,我要让村民和我一起共同致富。”付凯彬说。

当年,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创业,他的举动得到了乡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也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他已经注册了牧山源藏香猪养殖基地,年出栏量达到3000头,未来可以达到年出栏量5000头。

“乡村振兴,得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我们下一步打算在养殖、小杂粮、蓝靛果等产业上做做文章,让城里人都能品尝到乡村的美味。”吕晓霞说。

和村民一起“牛”起来

清晨,四面环山的六峰村格外安静。山峦间,雾霭飘荡。在一间牛棚里,不时传出的“哞哞”声,打破了乡村里的宁静。每天这个时候,是朱成果放牛的时间,牛儿们此起彼伏地叫着,仿佛在欢迎牧童一样。

朱成果是这个村有名的牛人,也是这个村的能人,今年养了40多头肉牛。他说:“咱家养的牛,不用喂饲料,每天往山上一放,就不用管了。它们在山里吃杂草,喝山泉水,长的膘肥体壮,各个精气神十足,属于纯天然放养的,哪头牛都值个万八千块钱的。”

“幸福不能等、靠、要。只要脚踏实地,肯干,就算苦水也能变美酒!”当年,朱成果一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的收入,生活过的紧紧巴巴的。

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梦想。自从养牛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他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朱成果说:“现在村里有人想养牛没经验,我就教,都是乡里乡亲的,技术不能一个人独享,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腰包鼓了,才算真的富了,我要和村里人一起‘牛’起来”。

现在,朱成果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致富奔小康他为百姓打了个样,他也成了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和示范户。

“有党的好政策做支撑,共和乡还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我们的肉牛散养产业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牛’!”朱成果说。

据了解,在乡党委和政策的支持下,共和乡肉牛养殖户越来越多,仅2018年,全乡肉牛养殖存栏就达5000头。

“共和乡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植被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能哈下腰努力干,贫困户照样也能‘牛’起来。”吕晓霞说。

冷璐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史玉旭 崔皓 记者 张秋夜 张振强 摄影报道

六峰湖景区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六峰湖距离牡丹江市区150多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水清石秀,薄雾缭绕,风景十分秀丽,在穆棱市享有小镜泊湖之美称,景区可以划船游湖、索道观光、休闲养生、密林探险、观光采摘、山庄游玩等。

这里不仅是有相思红豆的地方,是鸟虫叫醒的地方,也是人在画中游的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醉美风光、销魂美食,在这里可以尽享“氧吧”、探秘森林。共和乡六峰湖景区的美,等你去探寻。

六峰湖野生鱼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穆棱市共和乡六峰湖有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马口鱼、尖嘴子、柳根、麦穗等十几个鱼类品种挑战食客的味蕾,更有全鱼宴待游客品尝。

因为鱼类生长周期长、水质好、不饲喂、温度低等原因,使之味道鲜美,独具特色,经省食品安全部门检测,被确定为“有机鱼”类,畅销牡丹江地区及周边市县,鱼产品供不应求,自此才有了“大美六峰湖、鲜美野生鱼”这一品牌。
记者手记:青山绿水也“醉”人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记者走进共和乡,看着一村一品,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了解到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禁发出“乡村美,百姓生活更美”的感叹。

同时笔者也想到一位游客说的话:“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买个小房养老多好!”

共和乡原生态、环境优美、村民淳朴善良……这一路走来,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美”:景美、人美、生活美。

在共和乡绿树成荫的东北最大的红豆杉保护基地,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走上六峰湖的长廊,欣赏涟漪轻漾的广阔湖水,鱼儿越出水面的情景,让人感怀盛景的壮观。

在共和乡红豆杉培育小基地,尝一颗鲜红的小果,一下甜到心里……

谁能想到,共和乡在几年前,还是深山沟,居住条件脏、乱、差。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乡党政班子把保护生态,作为今后乃至将来的一项长远规划来实施,几年深耕布局,因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全乡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这就是干出来的事实。

大自然赋予得天独厚的优势,共和人利用这一优势,趟出了乡村特色发展之路。下大力气改善农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把一个个村庄打造成环境优美,集休闲、康养、旅游等项目于一体的美丽之乡,这就是共和乡人想要的。不仅如此,依托生态环境这一平台,共和乡建起了互联网+农民创业基地,村民地里的经济作物、山上的野生松茸、山野菜和自家养的笨鸡、笨鸭、笨猪等农副产品都成了网上的抢手货。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我们的摄影记者算得上资深了,总想把共和乡一草一木都收进镜头,可这里的美景已经“醉”了媒体人。

“共和乡无论是企业建设还是生态保护,都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指引。依托青山绿水,让乡村建设与自然完美契合,有了这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产业振兴会释放出无穷魅力。”对未来,乡党委书记吕晓霞踌躇满志。

晨报融媒体记者 张振强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