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食用鱼养殖(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曾经,白鲢是备受欢迎的美味,食客争相品味。然而,今日白鲢为何销声匿迹?答案蕴含在其养殖方式之中。十年前,它在菜市场里司空见惯,烹饪白鲢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红烧、炖汤,甚至腌制为腊鱼,皆为传统美食。然而,最近几年,白鲢销量急剧下降,如今购鱼者更愿意选择青鱼和鲤鱼,烹饪腊鱼则更倾向于采用草鱼。白鲢之所以不再备受青睐,原因之一是其刺较多,且布局混乱,不小心吃到刺可能会引发不适。在淡水鱼类中,唯有鲫鱼刺多于白鲢。但值得一提的是,鲫鱼熬制的汤格外美味,而白鲢的汤味道略显平淡,难以与鲫鱼相媲美。


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白鲢的肉质相较于其他家常鱼类较为欠佳,甚至不及草鱼,烹饪后的白鲢肉质相对粗糙,颗粒感较强,远不及黑鱼和青鱼的嫩滑,也无法与草鱼和鲤鱼那般饱满紧致相比。尽管白鲢口感平平,但在十多年前,它却是底层人民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价格亲民,老少皆宜。十年前,白鲢仅售2元一斤,相较于其他肉类,价格便宜三分之一。当时,白鲢鱼儿被集中养在大红桶内,商贩还会为其配置氧气管。然而,即便如此,桶中仍有几尾白鲢翻肚无力。购鱼者无需询价,只要将白鲢放上秤,即可轻松知晓价格。这与邻近的渔夫摊位形成鲜明对比,渔夫每日捕获的鱼种繁多,价格时断时续。相比之下,白鲢更加稳定。当时,白鲢最畅销于内陆省份,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居民很少食用白鲢,他们对美味的要求较高,白鲢在他们眼中毫无吸引力。如今,白鲢在内陆省份也销量低迷,中国消费者的味蕾变得越来越挑剔,对白鲢兴趣寥寥。许多人更愿意选择美味更佳的黄鲢,其口感比白鲢更胜一筹。黄鲢肉质更为鲜美,鱼头较大,含有丰富的胶质,而白鲢的鱼头相对较小。此外,餐馆也更倾向于选择肉质较大的鱼,因为白鲢的身材相对较大,烹饪时难以驾驭,成品的外观也不如鲤鱼和青鱼那样吸引人。


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白鲢的美味问题与其养殖方式密不可分。养殖户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倾向于在同一养殖塘中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鱼。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青鱼和鲤鱼生活在水体较深的区域,而白鲢则生活在水体的上层。白鲢主要以浮游生物、漂浮的鱼粪以及未被消耗的饲料残渣为食。很多养殖户选择养白鲢主要是为了减少饲料浪费。然而,这种养殖方式注定了白鲢的味道无法与其他鱼类媲美,其肉质较为松散。不久前,有人吐槽她父亲购买的一尾白鲢烹饪后散发出浓烈的土腥味,与小时候的白鲢判若两人。白鲢分为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两种,水库养殖的白鲢味道稍好一些,而池塘养殖的白鲢则密度较大,水质较差,不论是哪种鱼,都会有土腥味。


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白鲢属于发物,即食用后可能导致疾病加重。然而,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很少有鱼类被认定为发物。鱼肉中的蛋白质分子相对较小,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术后病患通常会选择食用黑鱼,以促进伤口愈合,而白鲢同样有类似的益处。


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尽管白鲢失去了曾经的荣光,仍有许多养殖户继续选择养殖它。白鲢对水中溶氧含量极为敏感,如在养殖塘中发现白鲢浮出水面并翻肚,这表明溶氧含量过低,养殖户将采取增加溶氧的措施。养殖户出售的白鲢主要供应外卖业者,而外卖业中许多与鱼有关的产品实际上都采用便宜的白鲢制成。白鲢还经常被冒充黄鲢出售,砍去鱼头后,许多人难以识别两者的区别。此外,高档狗粮和猫粮中也含有白鲢,作为鱼粉添加,为宠物提供蛋白质。最后,尽管白鲢在养殖领域备受争议,但仍然存在对其野生种群的担忧。野生白鲢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其基因往往受到人工养殖的白鲢污染,因此要想享受真正的野生白鲢美味变得愈加困难,因为江河湖海中的白鲢很多都是人工培育的。


十年前的香饽饽白鲢,如今为何没人吃了?看看养殖方式就知道了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