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金丝鱼养殖(由朱鹮想到唐鱼和金线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人们既要造福当代,更要顾及子孙后代。政府应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托管人,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由朱鹮想到唐鱼和金线鲃

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朱鹮》在今年春晚大放异彩,将美带给了全国人民。

朱鹮古称红朱鹭,老百姓称它为“红鹤”,是一种吉祥鸟。但是,人类在向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由于不经意和忽视了它的生存环境的保护,生性胆小敏感的朱鹮生活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变得越来越狭小。朱鹮在世界各国相继灭绝。上世纪70年代,中国、日本科学家花费大量精力寻找朱鹮的踪影,均一无所获,大家以为朱鹮的种群在世界上已灭绝。日本电视台还直播了最后一只朱鹮“阿金”之死。

有幸的是,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中国科学家悉心培养它们成长。后经中国、日本及韩国数十年合作,中国现已拥有朱鹮3000只。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日本馆里看到朱鹮的影像,其高贵、美丽、动人的舞姿令他着迷,也激发了以此为题创作舞剧的灵感。如今,美艳动人的朱鹮飞上舞台,踏着悠扬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朱鹮》用民族舞蹈的独特舞姿,提炼演化了朱鹮的“涉”“栖”“翔”等动作元素,与芭蕾舞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将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舞剧精品。它让12万日本观众抹泪看中国《朱鹮》。

于是,我联想起了唐鱼和金线鲃。

唐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鱼逐渐消失。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认定,唐鱼在野外灭绝。

可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唐鱼又“复活”了。2003年,先在良口良新村水尾洞的山溪和沼泽中被发现。之后,在鳌头丁坑又发现有两万余尾。这显然是一个好消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人们既要造福当代,更要顾及子孙后代。政府应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托管人,承担起世代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对环境和社会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监管职能。于是,广州市政府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批准在水尾洞建立广州从化唐鱼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2215亩,人工养殖唐鱼。

同样要提及的是,被徐霞客称为“滇池珍味”的金线鲃,也出现了与唐鱼类似的转机。金线鲃是国二级保护动物,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等原因,金线鲃数目锐减,到上世纪末,金线鲃在滇池湖已基本消失。

为了拯救这个濒危鱼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课题组花了13年时间,对金线鲃进行保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成功让金线鲃“复活”。这也是金线鲃人工繁殖技术的首次突破,使金线鲃成为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第三种成功实现全流程人工繁殖的国家级保护鱼类。此举不但唤回了昆明人对“滇池珍味”的回忆,更验证了云南发展土著鱼类产业的可行性。10年来,课题组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金线鲃鱼苗约800万尾。人工喂养的金线鲃个头变大,刺变小且少,更适于食用。

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转败为胜还靠萧何。阿根廷诗人索利纳斯最近写了一首题为《光明之歌》的诗,诗末有这样几句:“小鸟在我们的头顶,高唱希望之歌,使劲亮开嗓子,把光明传播到城市的上空,照耀我们活下去。”如果我们坚持做好保护环境的各类工作,那么,几十年后,人类的春天将依然不会寂静,有更多的朱鹮的姐妹们将会回来,唐鱼和金线鲃会到水里游泳,蜜蜂和蝴蝶将会继续跳舞,鸟儿们将会继续使劲亮开嗓子唱歌,共同唱响一支人类的光明奏鸣曲。(王涵)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