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养殖幼螺(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1|点击次数: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前言·】——»

管角螺,俗称角螺或响螺,隶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盔螺科。管角螺个体庞大,风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珍稀海鲜。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近年来,随着沿海管角螺资源的急剧减少,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因此具备极具潜力的开发前景。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及分布

管角螺是一种生活在浅海、较大型的经济性螺类,它通常栖息在潮下带,生活在海底深度约在11到40米之间,喜欢生活在软泥和泥沙质的海底。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是底栖性生物,它具有潜沙的习性,壳质坚厚,壳表覆盖着黄褐色或淡棕色的短茸毛壳皮。

成年管角螺的壳通常有110到200毫米的高度,70到117毫米的宽度(约重150到300克),而最大的个体壳高可超过300毫米,体重超过500克。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2.食性及生长

管角螺是肉食性贝类,其消化系统特别发达。它以双壳类动物为主要食物源,特别喜欢捕食薄壳的无足丝类贝类,如文蛤、紫蛤、竹蛏、缢蛏等。管角螺的食性凶猛,通常会用其发达的足部将贝类包裹住,然后将口吻伸入贝壳内摄食。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的种类和底质的适宜性对于管角螺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在适宜的饵料和底质条件下,管角螺的生长速度较快。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水温是影响管角螺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管角螺在水温为20°C到28°C(5月至11月)的条件下生长迅速。当水温降至20°C以下,特别是在11月下旬时,管角螺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当水温下降到13°C左右,如在12月下旬,管角螺几乎停止了摄食和生长。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在自然界中,管角螺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0°C到28°C,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1到32.2,适宜的pH范围为7.5到8.4。管角螺对盐度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盐度范围从13.0到39.0的海水中生存,因此属于广盐性的物种。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对pH的适应能力也相当强,可以在pH范围从6.2到10.4的水域中存活,不过相对来说,偏酸性的海水对它的生存更为不利,可能会导致管角螺的死亡。

3.繁殖

管角螺是雌雄异体,通常在4月初开始进入交尾期,随后在4月中旬进入繁殖盛期。管角螺的产卵高峰期通常出现在水温维持在26°C到27°C的季节,而产卵活动在5月底停止。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在产卵前,雌雄螺会进行交配,大多数个体选择在夜间或凌晨进行产卵活动。卵荚通常被产在池塘中的阴暗处,每个雌螺通常会产卵2到3次。

如果雌螺在产卵过程中受到干扰,它们会停止产卵,而要恢复产卵则需要3到4天的时间。在外形上,雌雄个体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检查其腹足口和交接器的有无来区分。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的卵荚呈淡黄色半透明的胶质膜,形状梯形,上部较宽,下部较窄,高度在1.7到2.8厘米之间,宽度在1.2到1.9厘米之间,厚度在0.3到0.4厘米之间,在卵柄基部有0.2到0.4厘米长的卵柄连接着。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在繁殖季节,每个雌螺平均产卵2.1次,每次产卵20.4个卵荚,总产卵量可达到4.3万粒。管角螺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岁,当壳高达7厘米时已能达到性成熟并进行交配和产卵,不过产出的卵荚较小。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虽然每个卵荚内含有1500到3000粒卵子,但由于其受精率极低,只有10%到30%的受精卵能够成功发育成稚螺。

成熟的雌螺在繁殖季节内通常会产卵2到3次,每次最多可产下50多个卵荚,平均约为20.4个卵荚。因此每个成熟雌螺每年最多能够孵化出1000多个幼螺,但其繁殖后代的存活率相对较低。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的人工育苗

1.育苗池建造

育苗池是一个方形的水泥池,容积为50立方米。育苗用水经过二次砂滤处理,以确保水质的纯净。在使用育苗池之前,要用KMnO4和漂白粉进行浸泡、洗刷和冲洗,以保持水池的清洁和卫生。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育苗池的水温保持在23°C到28°C之间,盐度维持在28.1到32.2之间,pH值在8.2到8.4之间。为了提供足够的氧气,水中进行充气操作。育苗池采用隔天全量换水的方式,以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新。

2.交配与产卵

在繁殖季节,共有216只亲贝被引入育苗池,直至5月底,共采集到了174蔟卵群,总计产出了4000多个卵荚。这些卵荚蔟分布在水泥池的不同地方,包括池壁、砖块以及池底的裂缝处。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平均来看,每个卵荚的高度约为17.0毫米,而每个卵荚内含有平均2115颗卵粒。每只雌螺的平均产卵量为4.3万颗卵粒。

3.稚螺的发育和食性

受精卵在卵荚内孵化,通常需要在水温为24°C到30°C的条件下,孵化周期大约为30天,此时稚螺平均壳高为4.1毫米,壳宽为2.3毫米。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刚孵出的稚螺会密集地聚集在卵荚周围,开始以底栖硅藻为食,这时它们能够通过倒挂浮游在水面上,并且通过匍匐爬行在水中活动。

在孵化后的第3天,这些稚螺开始摄食贝类肉,生长迅速。它们能够在水中漂浮或匍匐在池底和池壁上,寻找食物。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在40天后,稚螺的壳高可达7.0毫米,它们的足和吻发育良好,生活在池底和壁上,主动摄食贝肉,生长迅速,平均每天壳高增长0.26毫米。

在45天后,这些稚螺的壳上出现了4个螺层,平均壳高达到7.7毫米,壳宽为4.2毫米。它们的螺层肩部有突起,生长茸毛,螺旋部有磨损和发白,第3层上有纵肋分布。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在90天后,这些幼螺的壳高约为5.0厘米,已经具备了成年螺的形态特征,它们的贝壳表面有黄褐色的壳皮茸毛,并且形成了角状突起。随着个体的逐渐长大,它们的摄食量也逐渐增加。

这些稚螺偏好食用壳较薄的双壳贝类,尤其是那些贝肉较嫩的文蛤、紫蛤、波纹巴非蛤、曲畸心蛤等。它们表现出明显的趋食性,通常会在投放贝肉后的10分钟内爬满周围区域,积极寻找食物。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成螺养殖

1.养殖条件

为了促进管角螺的各个生长阶段,需要将3到5厘米高的幼螺,转移到面积较大的室外水泥池或虾塘中进行中间培育。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通过采用光照、温度控制、气体供应、水质管理、适量投喂和监测等技术措施,创造出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幼螺的存活率。同时,可以将小幼螺收集并进行中间培育,这可以在水泥池、虾塘或海域进行。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为了提高幼螺的存活率,可以采取底质改造、设置网围或使用网箱进行临时养殖,以及进行害虫和病害的预防和控制等措施。

2.投喂

管角螺主要食用薄壳的双壳贝类和牡蛎肉,其次是小型混杂鱼和虾蟹肉。在投喂之前,通常不需要将贝类的壳打开,但小混杂鱼需要去除头部、鳞片,清除内脏,并将其切成条状。虾蟹需要去除甲壳、鳃和内脏。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通常投喂量约占幼螺体重的5%到8%。投喂量的调整应基于幼螺的食欲活动和天气条件。通常,如果在投喂后的5小时内还有少量饵料剩余,这是适宜的。

在投喂饵料时,应该分散投放,而不是只在一个地方投放,以适应幼螺的分布情况。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3.水质调节

为了维持水质,如果因为投喂过多导致剩余饵料无法及时清除,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幼螺的食欲减退,从而影响水质,应及时更换培育水。

在投喂饵料之前,应该密切观察幼螺的密度、活力以及池底是否有死亡或空壳。在饵料投放后的30分钟内,幼螺应该开始觅食。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管角螺的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月壳高增长12.80毫米。在经过9个月的池塘养殖后,壳高达到8到10厘米,体重在26.7克到35.1克之间。当管角螺的壳高达到8到10厘米时,通常可以进行收获。

结语

管角螺具有许多有利于养殖的特点,包括生长迅速、个体庞大、适应性强、市场价格高等,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养殖品种。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与其他一些养殖品种不同,管角螺在自然状态下已经具备了许多理想的养殖特性,无需经过大规模的改良。

尽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角螺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方面,但这只是养殖产业发展的一个起点。

管角螺的生物特性及养殖技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积累,管角螺养殖领域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规模化的养殖开发将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海洋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62-164.

[2] 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 [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360-363.

[3] 林志华,王铁杆,夏彩国.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察 [J].海洋科学 1998(5):11-12.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