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生态养殖的案例(马龙区张安屯:稻香鱼肥双丰收 生态种养致富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云淡天高白鹭飞,

风吹稻浪遍地金。

鱼跃人欢丰收美,

一派美景画中来。

马龙区张安屯:稻香鱼肥双丰收 生态种养致富路

描绘的正是眼下马龙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张安屯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秋收美景。马龙区搬迁安置办以落实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抓手,精准实施移民后扶产业巧干实干加油干,让“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成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张安屯街道距离马龙城区25公里,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土壤为紫胶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张安屯大米”这一马龙特色农产品名片。张安屯群众历来有稻田养鱼的习惯,在稻田中养鱼,培养出的绿色“稻鱼米”晶润饱满、香糯可口;鱼儿吃稻花长大,养育出的生态“稻花鱼”肉质细嫩、鲜甜可口。

“以地养农,以业富农”的思路让移民后扶产业深入人心。

近年来,马龙区搬迁安置办根据当地群众生产习惯,投资移民后扶项目资金700万元,建成1404亩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实现了稻鱼养鱼规模化、标准化,受益群众4157人(其中移民 784人)。

一直在外打工的杨贵平对家乡的“香米饭、鲜鱼汤”有着很深的情节,他在绿油油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田里看到了商机,他流转了110亩稻田搞起“家庭农场”,每年栽插、秋收时节可吸纳务工人员400余人次;另外,热心的他还为村民提供稻鱼销售渠道。杨贵平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政府不仅引导我们规范化种养,还帮助我们提升了种养水平,稻和鱼的产量上去了,心里就踏实了。今年气候好,不仅稻谷长得好,鱼也特别肥美,水稻亩产560斤,鲜鱼亩产40公斤,每年可实现收入29万余元”。在他的示范下,左邻右舍也在自家稻田里养鱼,一垅垅稻田渐渐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周边村庄稻田养鱼达500亩,库区群众的收入较之前增加了两倍。

马龙区张安屯:稻香鱼肥双丰收 生态种养致富路

技术赋能,增强增收信心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通过培育一批懂技术、知技能的“现代农民”,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让技能点亮新生活。

“授人以渔,脱贫有术”的措施让后扶产业助农增收。张安屯稻田养鱼示范基地从鱼种放养、日常管理、市场需求和稻鱼捕捞等技术要点都做了详细规划,每亩稻田投放鱼苗25-30千克,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农户开展了5期(每期7天)稻田养鱼技术培训,共计350人,培训期间,每天还为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发放误工补助费80元/人,群众不仅获得了补偿,还学到了“稻田养鱼”专业技能,学员通过考试可获得种养技术合格证书。

正在稻田里抓鱼的中屯村民张关东心情不错,这几天他家的稻鱼米和稻花鱼供不应求。别看现在他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前些年他还在为生计一筹莫展。以前,中屯村稻鱼养殖主要以传统种养殖方式为主,大家靠天吃饭,仅能满足温饱。为了帮村民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经走访调研后,马龙区搬迁安置办几次请来专家把脉,把技术指导送到田间地头。他开心地说:“上了培训班后,我一方面对种养技术进行了升级,挖了回鱼池,池与沟相连,方便耕作和排水晒田;一方面引进价格低、无病害、生长快的杂食性鲤鱼、鲫鱼鱼苗。今年的稻谷颗粒饱满、鱼又大又肥,特别好卖,日子越来越好了。”为了养出更优质的稻花鱼,张关东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除虫技术代替农药,稻米的品质也得到提高。

鱼稻共作的绿色种养模式,让农民既丰产又丰收,丰收的喜悦给群众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对于未来的发展,移民群众信心满满。

农旅融合,构筑增收平台

马龙区搬迁安置办充分发挥张安屯交通、区位、生态优势,以稻田养鱼示范基地为着力点,推动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种养、稻鱼双收、农耕体验、节庆文化”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全民渔乐,农旅融合”的灵感让后扶产业提质增效。依托农民丰收节和“稻鱼共作”模式,举办的“摸鱼节”,游客乐在其中,滑溜溜的鱼在稻田里四处游,游人们也追着鱼儿满田跑,大人、孩子欢声一片;“歌舞表演”“农耕体验”“摸鱼比赛”等节目精彩纷呈;农家丰收宴上尝新米、品鲜鱼、吃土菜,群众享受到了丰收的快乐,游客也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愁。来自昆明的张先生开心地说:“摸鱼节让我重温了童年捉鱼的乐趣,已经20多年没有感受了,今天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特别棒。这让孩子们体验了农耕文化,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学会感恩、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移民冯家平说:“摸鱼节当天,我家饭店的桌子全部订满;我父亲手工制作草凳、草席、草鞋很受城里人喜爱,国庆节期间,他收入了800多元。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传统技艺走出大山,我们也能多挣点钱”。

如今,每到金秋时节,张安屯稻鱼双收的生态美景让很多客商慕名而来,他们或拍照打卡、或绘画写生、或体验农耕、或购粮买鱼......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建成推动了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群众“留住乡愁、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生态优先,激活发展动力

马龙区搬迁安置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发展农村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带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群众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稻鱼共生,一田多收”的举措让后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稻鱼同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鱼儿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儿提供保护和食物,以稻养鱼、以鱼促稻,共生共赢,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减少了除草等劳动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支出,有效降低了种稻成本,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让绿水青山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实现了农民增收。

“这鱼是喝山泉水长大的,吃害虫这类天然的饲料,所以它品质就特别好,肉质细嫩,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创造的价值也很不错,市场上每斤能卖到35元,这个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建的好,一条条稻花鱼养出了稻田里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中屯村驻村工作队员说道。

冯宝科经营的农家乐最近生日特别红火,当地的稻花鱼让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他说:“现在很多外地游客到我们张安屯来玩、休假,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地道香米和田鱼,但只有我们这里天然的‘小河水’才能煮出稻鱼米的香糯和稻花鱼的鲜美。”除了经营农家乐,他还卖起了田鱼干、生态大米等土特产品。

产业兴,生态绿,村庄美,在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助力下,张安屯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休闲旅游的新业态正逐步发展崛起,群众的小康之路也将越走越远。

通讯员:朱凤仙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