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广东养殖大王(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5|点击次数:

广东有这样一位“疯狂”的老板,虽然已年过六旬,但做的事却超乎想象。他本是渔业的门外汉,却独自跑到澜沧江小湾水库养起了鱼,一口气投放6000余万尾鲢鳙鱼苗,三年内累计耗费1亿多元,但始终未捕上一条鱼。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在困难时期,员工纷纷辞职,股东相继退股,但他还是一口气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捕捞队开始采用“赶、拦、刺、张”的联合捕鱼法,这才成功捕到了鱼。仅仅凭借卖鱼这一项业务,该老板每年收入3000多万元,他也因此成了在澜沧江养鱼的第一人。

澜沧江养鱼第一人

这位顽固的“养鱼人”名叫何杰秋,广东佛山人。

2008年,何杰秋来到澜沧江中游的小湾库区考察,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好水。小湾水库是澜沧江干流上的“龙头水库”,库区水面接近200平方公里,总库容达151.3亿m³,非常适合放养渔业资源。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2017年,在何杰秋的一手打造下,小湾水库已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鱼库”。从这里出水的鲢鳙个头大,野性足,肉质鲜,品质好,深受国内外市场追捧。据统计,当年鲢鳙的销售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库区也成为了云南有名的“聚宝盆”。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的何杰秋正在经历下岗潮。在转行养鱼之前,何杰秋本是一名钢铁商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手下还有不少的员工。但不巧的是,2006年我国钢铁产业开始结构性调整,一大批产能落后的钢铁厂被淘汰,2007年前累计淘汰了5500万吨落后的炼钢能力。

何杰秋因此退出了钢铁行业,准备到其他行业谋出路。2008年,云南省农业厅抛来橄榄枝,当地农业局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在澜沧江的小湾库区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得知消息的何杰秋格外兴奋,一眼就认定小湾水库的养鱼项目是一块“肥肉”!

首先,库区的面积很大。水库的宽度有500多米,水深300多米,两坝之间的库区长达340公里,养殖面积广阔,渔业规模不可估量。

其次,库区水质优良。水源是澜沧江的天然江水,生物饵料丰富,溶解氧含量可达5mg/L。据测定,库区每方水体含沙约1.26公斤,多年平均输沙量5000万吨,但经过沉降净化后,泥沙完全不会影响中上层的水质。

最后,库区的水温也非常稳定。小湾库区属于分层型水库,夏季表层水温稳定在25℃左右,冬季则在16℃左右,一年四季都适合鲢鱼和鳙鱼的生长。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何杰秋意识到,凭借库区的天然环境,完全能做到“人放天养”的供给平衡。说干就干,于是何杰秋便做起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年投入上亿元,鱼群却集体失踪

2008年6月,何杰秋与农业局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投身到了澜沧江小湾水库的养鱼项目。

初次养鱼,何杰秋就“出手不凡”,一次性投入了1000多万元,几乎把云南的鲢鳙鱼苗全买光了。据统计,这批鱼苗约有6000万尾,规格大小不一,其中一部分鱼苗还要靠广东、湖南等外省补给。

没有任何养殖经验、一次性就把价值千万的鱼苗投放到水库内,这在外人看来无疑是“高风险行为”。果不其然,何杰秋的“莽撞”做法引起了员工、股东,甚至是亲人的强烈反对。

何杰秋的一位员工抱怨道:当时我们也是很反对,感觉老板跟钱有仇,说得不好听就是瞎折腾,真的就是把钱丢下去,听着“砰”一个响声,没得了!就连何杰秋的亲姐姐也跟着叫板:大半辈子辛苦赚来的钱,眼都不眨就扔进了澜沧江里!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后续的投入远比想象中更加“烧钱”。

据估算,一尾鱼苗要长到6斤以上的商品鱼,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育成周期较长。在此期间,公司还要不断地建设基础设施,比如购置渔船、渔网,组建专业捕捞队,还要构建运营平台。各项支出一合计,成本又多出了1700万元。

按照何杰秋的计划,利用2700万元的资金投入,经过3年的养殖,预计可获得上亿元的收入。这笔账算得确实非常诱人,但现实却让所有人沉默了。

2009年4月,渔民们开始在库区进行试探性捕捞,但忙活了很长时间,最终连一条鱼都没捞到!当年5月~9月,整整4个月的时间,捕捞队一直坚守在水面作业,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的捕捞方案,最终也全都无功而返:仍然是一条鱼都没捕捞上来。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何杰秋心中感觉不妙,当初投的鱼苗好像集体失踪了!要知道,6000万尾鱼苗可不是一个小数量,如今连一条鱼都捕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初投放的鱼苗,难道真就不翼而飞了?

水库“水怪”现身,捕鱼成最大难点

对于鱼群莫名消失的现象,何杰秋和员工们都心存疑惑。另一方面,水上捕捞还在继续,新的线索又浮出了水面。

在一次例行捕捞中,捕捞队发现了一件怪事:水库中存在身份不明的巨型生物!据渔民茶永光介绍,当时船队正在捕捞作业,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了一只巨大的身影,目测是一条“几吨重”的巨型生物。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这只水怪原本被困于网中,收网时突然向外侧冲了过去,把渔网撞出了一个10~20平方米左右的大缺口,还在湖面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浪。据渔民回忆,(“水怪”掀起的水花)就像快艇后面的水花一样大。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小湾库区有“水怪”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很多人猜测:说不定水里的鱼苗全被“水怪”吃光了!可何杰秋左思右想,认定湖里肯定还有很多鲢鳙,6000万尾鱼不可能全被吃光。

从2009年4月~2012年4月,整整3年时间,何杰秋在全国范围内联系了17家专业的捕捞队。这些捕捞队各显其能,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据说,其中有一家捕捞队非常专业,曾经在湖北丹江口水库中捕捞过不少大鱼。由于小湾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放养模式类似,水面环境也非常相似,因此这支捕捞队也被何杰秋寄予了厚望。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家“专业”的捕捞队在水库中足足摸索了4个月,最终还是没捕到一条鱼。也许是出于羞愧,最后该捕捞队把网箱直接丢在岸边就“跑路”了。这也从侧面表明,在小湾库区捕鱼的难度确实非常大。

关键时刻,高校专家带来制胜妙招

由于连续三年捕不到鱼,何杰秋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由原本的2700万增加到1亿多元。

让人糟心的是,这笔巨资投到澜沧江后,不仅没产生预期的效益,甚至连水花都未曾激起。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很多员工和股东都灰心丧气:最初的6个股东走了4个,380多名员工有200多人选择辞职。如此一来,何杰秋的公司既缺钱,又缺人,养鱼项目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即便如此,何杰秋内心依然没有动摇,他坚信一定有方法能把鱼捞上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在这时,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余建波找到了何洁秋,说自己有一种新方法,能保证把鱼捕上来。余建波还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几十个人协助,二是需要600~700万元的资金支持,而且在试验期间何杰秋不能过问。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听到余建波的捕鱼方法后,何洁秋的反应出人意料,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方案。原来,余建波认真研究了小湾水库的水体结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往捕捞方式的弊端:

此前,捕捞队之所以捕不到鱼,关键就在于库区太深,而网具的下潜深度又太浅,只能到达水下35米处,更深处根本无法涉及。鱼群对网具有明显的规避行为,很快就能通过下潜找到出口,因此,在深水区捕鱼的效果并不理想。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小湾库区的水深达200~300多米,168米深处的水温依然适宜鲢鳙的生存。所以,要想把2008年投入的鲢鳙重新捕回来,就必须改变捕捞方式,通过“赶鱼”的方式把鱼群转移到水位较浅的水域。

为此,余建波决定采用“赶、拦、刺、张”的联合捕鱼法,还自制了规格更大的巨型渔网,网宽1500米,网深90米,能将整个江面横向拦截,从而起到包围鱼群的效果。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同时,江面上还布置了15道网列,每列均和大型张网的网口连接。如此一来,水面就被分割成了若干区域,便于捕捞队员对鲢鳙实施驱赶。

根据联合捕鱼法,捕捞队再次下网捕鱼,终于在2013年的3月15日,小湾水库的鲢鳙成功出水!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在收网时,网中的鲢鳙密密麻麻,在水面激烈翻腾,顿时水花四溅,响声震耳欲聋。据渔民目测,这批鲢鳙的重量非同小可,而试磅的结果也确实让众人大吃一惊,竟然达到了480多吨!

养鱼成功,投身公益

事实证明:小湾库区内不仅有鱼,而且鱼还不少,澜沧江“人放天养”的渔业模式是可行的。

让何杰秋发愁的是,捕鱼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又该如何快速打开销路呢?

就在首网鱼出水后不久(2013年5月),云南腾冲一位名叫何元树的收购商专门找上门来,一口气就订下了50吨的大订单。何元树表示,在库区内养出的鱼品质非常好,先打算预定50吨,建一个野生鱼的餐馆。何杰秋、何元树两人一拍即合,随即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了水库鱼的生意合伙人。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经过几年布局,何杰秋在全国建立了多家市场,每个市场选定一个经销商,负责分销小湾库区里的优质鲢鳙。2018年,库区鲢鳙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吨以上,综合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不仅如此,何杰秋还展示出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缅合作的社会公益项目中,他累计投入1亿多元,承包30万亩地,修路架桥,推广种植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帮助6000多名贫困人口参与就业。他还把养出的鱼卖到缅甸市场,为促进中缅两国渔、农互助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

在澜沧江小湾库区养鱼10年,何杰秋展示出了中国企业家顽强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在三年未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不放弃。同时,他又积极投身公益,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同样值得敬佩。

从养鱼、捕鱼到卖鱼,小湾水库呈现了一条崭新的生态之路。只要能坚守初心、坚持探索,消失的鱼群终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