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长沙泥鳅养殖基地(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稻蛙共生” 增产增收)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春之声·湘潭三农”系列报道之六

湘潭在线5月6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武平)4月29日下午,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菁苹果特色种养殖基地”的设施大棚里,“呱、呱、呱”的蛙鸣声持续不断,引来一群群过路人进入大棚,“零距离”欣赏青蛙们的“合奏曲”。与下着小雨、乍暖还寒的天气相比,大棚里明显暖和很多,难怪这里的青蛙提前开声了。

占地面积约6亩的大棚内部呈“田”字形布局,田字内4块荷塘中露出了一片片嫩绿的荷叶,水中、岸边全都是青蛙。只要有人靠近,岸上的青蛙就接二连三地跳进水里。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些青蛙都是去年留下来的种蛙,虽然已经产卵,幼蛙也已转移到其它池子中,但暂时还不宜大批量捕捞销售。因为它们经过冬眠之后比较瘦,需要喂养一段时间。去年,这里除了留下的种蛙,还有20多万元的青蛙销售收入。因此,今年,他在大棚外面扩充了10多亩的露天养殖基地,扩大青蛙养殖规模,做大做强“水稻(湘莲)+青蛙(甲鱼、泥鳅)”特色产业。

与“菁苹果特色种养殖基地”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壹号青蛙养殖基地”,这是示范园第一家青蛙养殖基地,占地面积38亩,全部采取露天饲养模式。

“壹号青蛙养殖基地”负责人雷新华以前在长沙市做农副产品生意,2014年回乡转行搞规模农业产业。他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于当年11月在姜畲镇泉塘子村流转到38亩耕地,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标准蛙池。2015年4月上旬首批购进了200万尾小蝌蚪,以及6万尾台湾泥鳅,搞起了特色养殖。

初次养殖青蛙,雷新华一家人小心翼翼,场地清洁消毒、投放饲料、注水换水等,不敢有丝毫疏忽。功夫不负有心人,幼蛙成活率超过80%,当年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年来,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导扶持和技术指导下,雷新华坚持采用“稻蛙共生”的种养模式,每个蛙池中都种植优质一季稻;除2017年6月份遭受洪灾外,其他年份种养殖收入都比较可观。其中,去年的青蛙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并且留了一半青蛙做种蛙,今年幼蛙销售收入已达48万多元。另外,去年蛙池中出产优质一季稻12000多公斤,加工出来的大米每公斤16元,亲戚、朋友、熟人争着要,供不应求。

在雷新华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李桂华、李正明从2015年起分别饲养了3亩、8亩青蛙,每亩总产值约4万元。还有湘潭县杨嘉桥镇、石潭镇、花石镇等乡镇的部分村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陆续派人前来学习青蛙养殖技术、进购种蛙。雷新华说,目前青蛙根本不愁销路,只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去做,不发生群体性死蛙事故,并且尽量亲力亲为,减少劳动力成本,小规模养殖青蛙的利润可以占产值的60%,较大规模的也能有一半利润。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适度推广“稻(莲)+蛙(虾、鳖)”特色产业是近几年来湘潭市让耕地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手段。今年,全市计划发展综合种养面积2万亩以上,推广一批亩均增收5万元、3万元、1万元的综合种养模式;支持发展产、加、销紧密联系的综合种养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具有湘潭特色的“荷花鱼”“稻渔米”品牌,助推湘潭农业高质量发展。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