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河豚养殖基地在哪里(“中国河鲀第一村”漳浦东坂村乘风破浪奔小康——一条鱼,改变一个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中国河鲀第一村”漳浦东坂村乘风破浪奔小康——一条鱼,改变一个村

村民察看河鲀养殖情况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鲀欲上时。清明前后,正是河鲀逆流而上迁徙之时。而在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此时也正值河鲀销售旺季,上千吨河鲀沿着佛昙湾大桥北上运往各地食客的餐桌上。“我们村是全国最大的河鲀养殖基地,年产量1000多吨,每年能为东坂村创收超过1亿元。”东坂村村主任戴庆阳说道。

走在东坂村街头,随处可见河鲀元素壁画、雕塑,村民们亲切地把它称为“致富鱼”。那这只小河鲀究竟是如何带领东坂村村民奔向致富大道的呢?

养殖从“陪跑”变“主力”

一口虾池三个商机

佛昙镇东坂村位于漳浦县东北面,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于海、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一直是东坂村的重要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水产便是河鲀。据统计,佛昙镇拥有养殖池近6万亩,其中50%的池塘中有混养河鲀,河鲀年产量约6000吨,其中,四分之一产自东坂村。

如今的“中国河鲀第一村”,曾经只是个不知名的“小虾村”。“早年间东坂村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将河鲀与虾混养主要是因为‘鲶鱼效应’能够刺激虾生长。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遇市场虾价走低,东坂村的水产经济遭到冲击。”河鲀养殖户戴进勇介绍道,从自己的父辈开始就有养殖河鲀,但河鲀一直处于“陪跑”地位,而他认为河鲀身上的潜能不止如此。为此,这位“85后”养殖户开启长达数年的水产养殖摸索之路,经过多地考察、多次试验,从水质、鱼苗等方面对养殖模式进行改良升级,逐步建立起河鲀、对虾、花蛤混养的立体生态养殖体系,鱼苗成活率翻一番,平均每亩养殖池增收2000元,最多时甚至5000元。

一口虾池有了三个商机,看到利好的村民们纷纷效仿,佛昙镇也随之成为省内河鲀育苗量最多、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据统计,2020年漳浦全县河鲀养殖面积8万多亩,年产量8000多吨,年产值近10亿元。2017年,漳浦河鲀养殖更是被作为特色产业纳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制定的《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中。

销售兼“外销”与“内化”

一条美食街汇聚几十家河鲀餐馆

河鲀的销量能否与高产量相匹配,保持供求关系平衡呢?在东坂村,村民完全不为河鲀销路发愁。

“昨天刚装了4车近10吨的河鲀成鱼销往扬中、靖江。”养殖场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东坂村,大量河鲀被销往各地。

除了“外销”,一大部分河鲀在东坂村就已被“消化”。据戴庆阳介绍,早在2013年他就未雨绸缪,在江苏他无意中发现了巨大的河鲀餐饮消费市场,于是心生在东坂村开设首家河鲀主题餐馆的念想。为此,他从江苏请来专业老师学习河鲀控毒烹调技术,并取得河鲀烹调资格证。他的河鲀主题餐馆经过几年的推广,知名度越来越高,店里常有远在北上广深甚至日本的食客慕名而来,一些长假旺季每天接待顾客最多时达300人。

如今在东坂村有一条数百米的“河鲀美食一条街”,街上有20多家河鲀餐馆供食客选择,各家掌勺都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保证让食客品尝到美味又安全的河鲀美食。

发展从“渔村”变“产业园”

一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

河鲀餐饮业的发展不仅分担大量河鲀销售压力,还刺激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东坂村依托不断壮大的河鲀产业,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合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扎实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东坂村于2016年入列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村庄目录;2019年获评福建省年度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目前河鲀已形成“产、供、销、游”一体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8亿元。河鲀成了东坂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它不只为佛昙镇东坂村带来财富,更聚了人气。戴庆阳说:“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得好,都回乡开起了餐饮店、民宿。别村都是人口外流,我们村的人口不减反增,现在已达一万多人。”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东坂村还新建了佛昙镇第二中心幼儿园、松江书院,同时规划建设龙湖公园、河鲀文化广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投入200多万元成立了东坂村“励志奖学奖教”基金会,持续激励学风教风,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戴庆阳表示,未来,东坂村还将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计划打造一个产业园,整合垂钓体验、餐饮、民宿、周边游等项目吸引外资,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产业新突破。今后小河鲀将游向更广阔的海洋,东板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记者 闫锴 通讯员 洪锦城 文/图

责任编辑/林堃 张江璐

来源:漳州新闻网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