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泥鳅孵化过程中有水霉一般要怎么处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19-04-29|点击次数:
泥鳅孵化过程中有水霉一般要怎么处理?

该渔场总面积30余亩,主要以泥鳅养殖为主,苗种自繁,种苗来源于外省,采用人工催产受精繁殖。该渔场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孵化过程中的水霉爆发。其次,我们在巡塘过程中,发现塘中催产后的种鳅体表溃烂现象严重,且水质很不好,水面浮有很大面积的一层膜。那么泥鳅在孵化过程中有水霉的处理方法?

泥鳅孵化过程中有水霉一般要怎么处理?

孵化池的水温在21℃左右,对于孵化来说,稍微偏低,且养殖户并未做任何预防处理。水霉是孵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菌,且传染速度快,稍有不慎,全池的鱼卵都会遭殃。一般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有这些因素会导致水霉的产生:

1、孵化用水中含有水霉,孵化前的消毒工作不彻底。

2、消毒剂的选择发生错误,水霉属于真菌,一般杀细菌的消毒剂是不可能把水霉杀灭的。

3、鱼卵受精率低导致死亡后极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扩散感染周围正常鱼卵。

4、水体溶氧不足,导致孵化过程中鱼卵缺氧死亡,感染水霉。

5、水质不好。

6、水温过低,增加了水霉感染的时间。

因此,在孵化前后,我们要做好相关工作:

1、孵化前,对孵化池、孵化用具彻底消毒,推荐使用聚维酮碘或复合碘溶液。

2、受精后卵的布置要均匀,在布置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卵3分钟左右。

3、孵化过程中要管理好水质,调整好水温,提供充足的氧气,可采用微流水孵化。

4、增强管理,发现有少量鱼卵感染水霉后,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老办法可用食盐和小苏打按1:1用量使用,市场上的硫谜沙星、烂鳃腐皮康、水霉净等产品也是很有效的。

另外,由受精技术导致的水霉,只能是提高自己的孵化技术,多学习多借鉴了。催产后的种鳅,一定要先进行消毒后再放入池塘,减少因捕捞、催产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损伤引发的继发感染。

养殖池塘中下风口大面积的浮膜,主要是池塘中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最近连续的阴雨天气中,藻类发生倒藻,加上池塘的有机质过多,缺乏足够的微生物分解造成。因此,日常管理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对于老塘,一定要按一周至十来天不等,定期的使用芽孢杆菌原粉等调水产品调水,每个月定期的使用一次全效底改片或分解底爽等改底产品,分解掉池底的有机物;随后注意解毒;维持水体环境的稳定。

泥鳅水霉病的防治方法

泥鳅水霉病的病原

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真菌寄生鳅体表引起。该病易发生在泥鳅的孵化阶段,水温较低,受精卵最易发生此病。

泥鳅水霉病的症状

病鳅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鳅种下塘前要消毒。

2、受精卵受感染,用0.04%食盐与0.04%小苏打混合溶液浸泡10~15分钟,连续2天。

3、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4、用3%~4%食盐水浸洗7分钟左右,用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遍洒。

泥鳅常见病有哪些?

一、赤鳍病

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

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

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