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三门养殖青蟹(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6|点击次数: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认定台州市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青蟹)等442个村镇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门涛头村是如何入选的?

早在6年前的2012年,涛头村的改革就因三个“1”,而闻名全县——

那年,涛头村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村养殖业产值突破1亿元,村集体收入达1000万元。

这三个令人震惊的数据,皆源于涛头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得以衔接,养殖产业被激活,进而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收入的水涨船高。

“有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销售都不用操心,每年都有人上门收。除了年底收获时忙碌两个月,平时很清闲。”今年58岁的林祥臣说。

他是涛头村最早承包养殖塘的村民之一,如今林祥臣承包了15亩养殖塘,除去开支,一年收入近20万元。

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涛头村村中有塘,塘中有村。陈彩省/摄

小农户链上大生产

——公司可以做一些单个农户做不了的事

当涛头人提出“种改养”时,“怎么养”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而1998年成立的三门涛头农业有限公司是解开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涛头人通过“以田入股”改革,把土地承包权让渡给公司,公司从而掌握了全村所有土地的开发权。而经过公司统一规划建设后的土地,再返租倒包给村民,此时公司则处于养殖塘“所有者”的角色,获得了统一产业经营的权力。

“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公司成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生产连接的纽带。”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后宜说,村两委做不了的事,公司都可以做。

2004年,由于养殖密度过高,涛头村养殖塘里的青蟹集体发病,不少村民损失惨重。公司便引领村民集体探索混养技术,用螠蛏、小白虾、血蛤等小海鲜与青蟹进行混养,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6年,该村海水养殖业遇到瓶颈期——没有品牌,销路难以打开。公司便聘请青蟹销售大户丁明标为董事长,并经村民代表大会授权董事会以经营权,由村公司对全村养殖户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

“如果没有公司,像上面这些事,村民和村两委都根本做不了。”涛头村村委会主任林小快说,还有项目申报,如果没有公司,单个农户根本没有资格或机会。

据了解,仅2006-2012年,通过公司申报项目,就向上级争取了上千万元资金,用于村养殖塘道路、电网改造和养殖技术更新。

有了公司的统一经营,村里可以统筹产业发展,养殖产业就此被激活。如今,涛头村养殖塘的亩效益比周边高出1000多元,仅血蛤价格每斤就高1元。

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捕捞 葛敏/摄

一个村一条产业链

——养塘、贩销、卖饵料,还有“专业工人”

统一收购,让养殖户有了保障;统一销售,让产品力得到提升。在公司统一指挥下,涛头村几乎人人精通养殖之道,很快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海水养殖产业链:养塘、贩销、卖饵料,还有一批专职熟练工。

“现在,我们村80%的人在养塘,15%的人在搞营销、卖饵料,5%的人做配套劳动。”林小快说,别小看这配套劳动,不但解决了妇女和老人的就业问题,而且收入不菲,一般都是250元至300元一天,一年下来也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林小快自己就是村里的贩销大户,从事该行业20多年。他说,在村里,每种海产品都有专职的贩销人员,其中贩销青蟹的最多,有二三十人;从事缢蛏、血蛤贩销的有十多人;贩销小白虾的有四五人。

而同为村干部的王书明等人还自己买了船,经常去象山等地专门为村里的养殖户运送新鲜饵料。

“以前,我也在养塘,后来就转为饵料。前几年,我投资100多万元买了一艘船,还建了个饵料加工厂,专门为村民运送饵料。”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书明是该村325个红手印故事的发起人,也是第一任涛头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开始我不敢养,自己不懂技术,但看到村里很多人在公司带领下,搞养殖赚钱了,我心里也是痒痒的。”村民林小骄是最初没有按手指印的48户农户之一,第二年便“下水”了。

如今,涛头村主打青蟹、血蛤、小白虾、缢蛏等四大产品,是三门最大的血蛤养殖基地。

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资料图片

走出去搞养殖

——到县外、省外,甚至国外包塘养殖

受青蟹和血蛤价格影响,2013-2015这几年涛头的养殖效益并不好,甚至有些村民亏了。今后,如果再碰到这些情况怎么办?

涛头村两委班子意识到:村里的养殖塘是稀缺资源,村民要持续致富,村庄要持续发展,仅靠这片养殖塘,很难获得新突破。

涛头村两委班子决定:要拓宽养殖的路子——

涛头人就开发了数千亩外围塘;

数年后,养殖塘又不够了,他们就到浙江沿海各地承包养殖塘;

还不过瘾,他们再到江苏承包上万亩养殖塘;

这几年,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走向海外。2014年9月,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等国考察,并于2016年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进行青蟹跨国试养。2017年,首批青蟹在当地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上市。

2017年,林后宜他们又赶往非洲,与莫桑比克政府签订协议,租下当地3万亩沿海土地,计划建起5000亩养殖塘,带领40余名涛头村村民到海外养殖。

林后宜告诉记者,东南亚地区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可长年养青蟹,而且土地、饵料、人工成本低。在那里养殖的青蟹,冬季、春季时销到国内,那时正是国内青蟹空缺期,价格在150元以上一斤,“如果试点成功,将带领村民出去,把冬春季的收入也搞上去。”

目前,涛头人遍布全县、全省、全国各地,仅江苏就有上万亩养殖面积,一人养二三百亩的塘,在外搞养殖的多达五六十户。

(原标题《小小青蟹,让三门这个村成最新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编辑 罗亚妮)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