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岩蛙养殖(走进脱贫攻坚典型样板村丨薛家村:不负大山的“馈赠”)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走进脱贫攻坚典型样板村丨薛家村:不负大山的“馈赠”

家家户户楼房别致有序,孩子们无忧无虑在屋场游玩。

红网时刻记者 陈妍 白玲川报道

幽深的山谷,沥青道路四通八达,满山茶色青翠欲滴,一户户紧挨的小楼房烟火气息十足,孩子们在屋场嬉戏,一群群游客驻足观赏——这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王新法为其奋斗终生的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

过去,这里山高路陡,土地贫瘠,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近几年,薛家村依靠特有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种植加工茶叶、养殖岩蛙等特色项目,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的日子富起来了,薛家村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一片茶叶“致富”一方人

金兴桥原来住下河村一组,那里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吃水、行路、土地贫瘠等问题十分突出,进出村里都要下河,收入甚少。2016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直通车”,金兴桥一家搬到了薛家村。

砖瓦结构的房屋,木质的围栏,围栏上的桐漆在阳光下闪着古朴的韵味。

还没进门,记者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腊味香。走进厨房,金兴桥正摆弄着横梁下的腊肉腊鸡。“快过春节了,今年家里收入不错,备了好几十斤腊货呢!”金兴桥摸着头腼腆地说到。

今年44岁的金兴桥黝黑瘦弱,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深切的痛:“穷啊!最困难的那几年,基本只能管饱,一遇到吃酒还得去借钱。亲戚都看我们不起……”

“老人家生病了,去亲戚家借点钱看病。可还没开口,对方就说‘我没钱’,怕我不还啊,可是我那时又有什么办法呢?”

2017年,薛家村的干部们和驻村帮扶队给金兴桥送来了茶叶种植和改良的技术,当年底,茶叶收入就有1万多元。金兴桥干劲更足了,一年更比一年好。现如今4亩茶叶年收入1万多,老母亲与他承接村里的食堂年收入在2万,养蜂收入在1万多,金兴桥说:“以后想把茶叶产业做大点,优化品种,向有机茶转变。现在日子越来愈好了,也想找个志同道合的媳妇作伴。”说完,金兴桥腼腆幸福地笑了。

“一片茶叶富百家。”薛家村的干部告诉我们,传统茶叶每亩年收入三四千元,2015年王新法指导村民改良品种,每亩年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同时,结合产业扶贫,以全村1200亩茶叶为基地,大力发展有机茶,创办了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名誉村长”商标品牌。如今薛家村种茶1500多亩,茶园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一座大山“养活”一群人

有阳光的冬日里,夕阳将柔美的余晖洒在宁静的薛家村。远远望去,水泥公路蜿蜒绕村进户,村舍漂亮整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绿水青山,近年来,薛家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朝阳产业”。

村民宋玉庆以前住在距离村部10多公里的山旮旯里,全家靠着一亩三分地种点玉米和稻谷,靠天吃饭。2016年底,宋玉庆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村部旁的集中安置点建了一栋小楼房,第一层自己居住,第二层改造成民宿,用来接待游客。

“这真的要感谢‘名誉村长’!”宋玉庆说起王新法来还是泪眼婆娑。她告诉记者,2014年3月,王新法带领村民将68位红军烈士的遗体集中安葬在村里的六塔山,并命名为“山河圆”。王新法和战友创立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先后投入70多万元,把“山河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开展党性教育的单位一批又一批。

“我们家以前的情况真的很不好,公公和父亲常年生病,住在那个山坳坳里只能种点玉米和稻谷,能够吃饱就不错了,根本顾不上两位老人的病!”

“现在可真不一样了!”宋玉庆告诉我们,现在,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光是今年就已经接待了至少20批游客,民宿收入有6000元左右。与此同时,宋玉庆家里还种植了20多亩茶叶毛收入每年在8万左右,去年底,更是与共富有机茶厂签署产业扶贫帮扶协议书,每年都有分红,全年家庭收入基本稳定在10万以上。“只希望两位老人身体能够健健康康的,我们的日子就这么越过越好”宋玉庆笑着说。

在薛家村,像宋玉庆、金兴桥这样的民宿有30家。近3年来,薛家村以“活动带动、农旅互动、能人推动”方式发展旅游扶贫,村民通过开农家乐、卖农产品、就近打工等实现脱贫增收。

旅游带动消费,消费支撑产业,薛家村“可持续产业”让老百姓鼓了腰包,甜了日子。

记者手记:

在“名誉村长”王新法倒下的薛家村,村里风景如画景色宜人,农户家里家电齐全,年轻人在山上忙活,孩子在村头嬉戏,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家禽悠闲漫步,我想也许这就是王新法所要创造的“世外桃源”。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