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鲟鳇鱼养殖(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前言

达氏鳇隶属于鲟形目、鲟亚科鳇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干流,为黑龙江流域的珍稀名贵鱼类。

而达氏鳇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其卵加工而成的鱼子酱为世界传统美食,具有“黑黄金”之称,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及水质污染,达氏鳇的野生资源濒危严重。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目前,在黑龙江流域偶尔才能捕获到野生个体,已经不能形成稳定的捕捞产量。

此外,达氏鳇具有世代周期长,性成熟晚,群体年龄结构复杂,仔、幼鳇鱼成活率低,自然增殖速度缓慢等生物学特点,因此一旦达氏鳇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速度将极其缓慢。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那么不同养殖的密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有何影响呢?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对此我们进行了实验,采用的是11日龄、体重(0.12±0.01)g、体长(2.62±0.19)cm、体质健康的达氏鳇幼鱼15000尾。

我们将15000尾达氏鳇幼鱼随机分为5组(A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3个重复、预试期7d、试验期60d,各组养殖密度见表1。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其中,养殖鱼缸为圆形育苗缸(容积为0.54m3),试验用水为当地地下井水,溶解氧≥6mg/L,水温(16±1)℃。

试验期间,投喂水丝蚓+颗粒粉料(天邦鲟鱼仔鱼配合饲料,市购),每天投喂6次,每4h一次,时间分别为02:00、06:00、10:00、14:00、18:00、22:00,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左右。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每隔10d各组随机挑选30尾,麻醉后测定体长和体重,以此来确定投喂量。

试验结束后,各组随机挑选30尾,麻醉后测定体长和体重,记为终末体长和终末体重,计算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试验期间,每天记录各组死亡数量,每隔8d计算一次死亡率,死亡率=N2/N1×100%。

式中:N1表示初始鱼数量,N2表示死亡鱼数量。

试验结束后,各组随机挑选30尾,尾椎动脉采血,室温放置30min,4℃条件下3000r/min离心10min,吸取血清、分装,-80℃保存备用。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血清送至专业机构,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三酰甘油、球蛋白、血清钾、血清钠、血清钙含量)的测定。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结束后,各组随机挑选30尾,取前、中、后肠和肝脏,放入液氮中保存备用。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取待测样品于4℃条件下解冻,称重后按质量体积比1∶9加入预冷生理盐水,使用高速分散组织匀浆机,10000r/min匀浆10min,然后将匀浆液4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1.5mL离心管中备用。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比色法测定前、中、后肠和肝脏组织脂肪酶活性。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得到这些数据后,我们采用SPSS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之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显著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二、结果与分析

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由表2可知。

A组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其中,A组的终末体长和终末体重均显著高于B组、C组及E组(P0.05);A组的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组和E组(P0.05),各组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死亡率的影响由表3可知,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达氏鳇幼鱼的累计死亡率大体上呈升高趋势。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试验结束后,A组、B组、C组、D组和E组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7%、8.52%、18.60%、20.58%、22.40%,高死亡率主要集中于试验初期(第1~8天)

在试验第40天以后,各组均无死亡情况发生。

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由表4可知:A组的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为最高,B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其中,A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与C组、D组及E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D组及E组(P0.05)。

B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D组(P0.05),各组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三酰甘油、球蛋白、血清钾、血清钠和血清钙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由表5可知:A组前肠、中肠、后肠及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组、D组及E组(P<0.05),与B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

各组前肠、中肠、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肝脏,其中前肠的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三、鱼类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情况

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在未来十几年内,水产养殖的产量仍需要增加5倍以上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安全性好、可控性强等优点,作为高效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因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使养殖水体保持高溶氧、稳定水质环境、大大提高单位水体的生产力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端水产品养殖中。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养殖密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密度养殖使鱼类之间竞争加剧,导致鱼类生长速率下降。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加可显著降低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的体长、体重、净增重、日增重和增长效率。

并且史氏鲟稚鱼肥满度、体重、体长、日增重及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此次实验中,达氏鳇低密度组(A组)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体长绝对增长量、体重绝对增长量、体长相对增长率、体重相对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和体重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

与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史氏鲟稚鱼、俄罗斯鲟幼鱼的研究结果相似。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而达氏鳇为肉食性凶猛鱼类,过高的养殖密度可使达氏鳇幼鱼对饲料、溶解氧和水域空间的竞争加剧。

所以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能够显著影响杂交鲟(达氏鳇♀×欧洲鳇)的死亡率。

而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达氏鳇幼鱼的累计死亡率大体上呈升高趋势,说明养殖密度会影响达氏鳇幼鱼的死亡率。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生化指标可用来评定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吸收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密度呈负相关。

养殖密度显著影响瓦氏黄颡鱼幼鱼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从上述数据中发现,A组的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均为最高,B组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说明低密度养殖可提高达氏鳇幼鱼的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

鱼类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体消化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决定着鱼体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

所以说养殖密度会影响银鲳幼鱼和罗非鱼消化酶活性。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上述数据中,A组前肠、中肠、后肠及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组、D组和E组,说明低密度养殖有利于提高达氏鳇幼鱼的脂肪酶活性,鱼类消化酶活性具有组织器官差异性。

所以各组前肠、中肠、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肝脏,其中前肠的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

不同养殖密度对达氏鳇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鲟鱼肠道是消化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肠道消化酶活性高于肝脏中消化酶的活性。

结论

综上所述,达氏鳇幼鱼的累计死亡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是呈上升趋势的,死亡率会因此不断增高,这证明养殖密度对达氏鳇幼鱼的死亡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养殖密度对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也是绝对性的,由此判断养殖密度很重要。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