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鲻鱼养殖(多宝鱼的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多宝鱼的养殖技术


多宝鱼的养殖技术


一、多宝鱼的介绍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鱼,牙鲆相似,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身体的左侧呈浅褐色,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部颜色较浅,能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以便隐藏身体,躲避敌害。多宝鱼近似圆形;有眼的一侧(背面)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及少量皮棘,无眼的一侧(腹面)呈白色;体表上还有隐约可见的黑色和棕色花纹,肌肉丰厚白嫩。食性在自然海域里,漠斑牙鲆具有埋伏捕食的能力。仔鱼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饲料,随着鱼的不断长成,逐渐以各种鱼类为食,通常捕食的对象包括斑点鲻鱼、条纹鲻鱼和白鲻鱼及草虾等。雌性生长快于雄性,雌鱼体长要明显大于雄鱼体长,2年龄达到性成熟时,雄鱼长度可达20~25.5 cm,雌鱼可达30~35.6cm。在自然海域,成鱼最大可长到75cm。若进行人工养殖,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适宜的条件下,当年可达500~600g 左右。

二、亲鱼的培育


多宝鱼的养殖技术


育苗场址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具有淡水的地方。地理位置应临近自然海水,潮流畅通,临岸海水较深,不易受大潮侵袭,场地开阔,滩地平坦。礁滩、沙滩和泥沙滩均为理想之处。水源地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二级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厂区附近海面无污染,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质清澈。海水井水质优良,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任何沉淀物和污物,水质透明、清澈,盐度在20以上。

水质清澈透明,光照度60~600Lux,池顶及周围遮光,以利于全人工光周期控制;水温8~15℃,盐度28~35;pH7.8~8.2;溶解氧>7mg/L;氨氮<0.1mg/L;流水的水交换量至少为2~6个全量;亲鱼培育车间要求保持环境安静,禁止噪音和人员活动干扰。亲鱼培育密度应小于5kg/㎡,一般为1~1.5尾/㎡。亲鱼培育饲料有软颗粒饲料、干颗粒饲料、经消毒的优质鲜杂鱼等。软颗粒饲料主要成分为粉状配合饲料、优质鲜杂鱼等经冷冻贮存备用。饲料颗粒应大小适口。颗粒饲料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2%,鲜饲料的日投喂量为3~5%,每日投喂1~2次。建议最好完全选用亲鱼专用干颗粒饲料喂养亲鱼,以防病源生物的入侵。

多宝鱼在大西洋沿岸自然产卵为春季,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驯化的亲鱼通过控温、控光,则可实现全年产卵。亲鱼培育车间应设置全人工光、温控制条件,照明灯可安装在亲鱼水槽的盖板下面,也可以安装在有遮光幕的亲鱼池上方离水面1~1.2m,光照时间由每天8小时逐渐增至每天16小时,水温由8℃逐步增至14℃。如此经过连续2个月的调控,即可使亲鱼分期、分批成熟。

三、亲鱼成熟度的检测

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多宝鱼雄性成熟较早,腹部不突出;雌性成熟较晚但腹部隆起会随性腺的发育而不断膨大。达性成熟的亲鱼无明显的副性征和生殖行为。多宝鱼雌鱼可通过卵巢在腹面突出的程度判断成熟度。0阶段:不突出;1阶段:卵巢后小叶轻微突出;2阶段:卵巢后小叶明显突出,而前小叶轻微突出;3阶段:卵巢前后小叶都明显突出。当雌鱼发育到第3个阶段时,可用手轻挤卵巢,可见有成熟卵流出。多宝鱼雄鱼性腺不明显,挤压力度大于雌鱼,可见有精液流出。

育苗场址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具有淡水的地方。地理位置应临近自然海水,潮流畅通,临岸海水较深,不易受大潮侵袭,场地开阔,滩地平坦。礁滩、沙滩和泥沙滩均为理想之处。厂区附近海面无污染,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质清澈。海水井水质优良,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任何沉淀物和污物,水质透明、清澈,盐度在20以上。

四、生物饵料培育


多宝鱼的养殖技术


多宝鱼苗种培育使用的生物饵料主要有海水小球藻、轮虫和卤虫。海水小球藻为拟球藻。在生产上多采用一次性培养法。主要根据多宝鱼苗种生产流程和仔稚鱼需要、投喂的时间和数量来决定培养的批次和规模。轮虫为褶皱臂尾轮虫。轮虫的培养一般采取一次性培养法和连续培养法,或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培养。经过培养的轮虫必需进行营养强化,营养强化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强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用富含EPA/DHA的海洋微藻,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小球藻、微绿球藻等投喂轮虫。其中以小球藻、微绿球藻最为普遍;二是用富含EPA/DHA的人工强化剂,如乌贼鱼油、鱼油等产品。投喂鱼苗前6~12小时,进行强化培养。卤虫采用卤虫孵化器进行孵化,幼体经分离后进行营养强化,再采收投喂多宝鱼仔稚鱼。卤虫的强化,参照轮虫的强化方法。

五、疾病的防治

  发病时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可完全烂掉而出现缺损,躯干部肌肉组织也由于大量充血呈紫红色。个别患病鱼会出现吻部发红及溃疡现象。病鱼从鳍呈现浊白到溃烂乃至死亡仅需3~4天,属急性死亡。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以体长20cm以下幼鱼最为常见,传播极快,死亡率可达80%~90%。所以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抗病力,以减少发病机会;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细心操作和搬运,防止鱼体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对死鱼作掩埋或焚烧处理。治疗使用喹酸15~2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3~5天;同时用喹酸按1~3×10-6水体浓度药浴,每天1次,连续药浴2~3天,每次药浴时间在3小时以上。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