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黄鲷鱼怎么养殖(海角村的美丽“蝶变”)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祝桂峰/文

一路颠簸,驱车500余公里,终于从广州市抵达雷州市企水镇海角村。这个近2000人的省定贫困村,三面环海,曾是雷州最穷困的边陲一隅。但记者今番到来,却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在村口海堤上,修建的海岸护栏蔚为壮观,海岸线上一栋栋现代化的渔民新居拔地而起,村南面800余亩养殖池塘碧水微澜……

海角村的美丽“蝶变”

特色水产养殖培训,提高渔民科学养殖技能。

扶贫先扶智 口袋“鼓起来”

“今天不卖鱼,我要招待客人。”2020年10月24日一大早,又是海角村扶贫养殖基地收获的日子。李老伯一边从鱼网上摘下活蹦乱跳的黄鲷鱼,一边乐呵呵地对鱼贩子说,“现在养鱼技术有了,口袋里也有钱了,不需要天天从海里讨生活。”

海角村由一个自然村组成,行政范围9241亩,其中建设用地318亩,农用地2917亩,水域及其他6006亩。在全村399户人口中,贫困户有66户,共32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58户306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8户19人。

2016年4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海角村对口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在贫困渔村顺利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该厅驻村工作队深深意识到,扶贫先扶智,只要让群众的思想“富起来”,口袋才能“鼓起来”。

为此,工作队釆取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辅以自选行动的“4+X”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在大力发展项目产业的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创收能力。

2017年12月,工作队组织海角村“两委”干部和渔民50余人到广东海洋大学船员培训基地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技术专题培训,增强了从事渔业捕捞生产作业的生产能力和安全意识。

2018年5月,工作队组织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渔业科技下乡培训活动,为海角村60名村民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并组织村民前往广东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纪家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循环水养殖与育苗技术。

“2020年又举办了粤菜师傅等技能培训。”驻村工作队队员、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程室主任池典赐介绍,4年多来,工作队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鼓励贫困群众提高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多次组织开展水产养殖、农业种植和渔业安全生产等专题培训,及时推荐市场就业信息,逐渐把贫困群众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贫困户在家端上“金饭碗”

37岁的陈创、李小慧夫妇曾是海角村令人羨慕的一对儿。孔武有力的陈创从事渔业捕捞生产作业,聪慧漂亮的李小慧则做家务、带娃,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甜蜜蜜。

2013年5月,陈创不慎发生车祸,头部遭到严重撞击,智力受损,经医院治疗确诊为二级残疾。“丈夫出车祸后,家里多年捕鱼、打工积攒的十几万元全部花光了。”李小慧说,原本计划盖房子的钱也全部搭进去了,一家5口借住在他人上世纪60年代盖的泥砖房中,日子变得苦涩难过。

2019年11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沈志宏兴冲冲地告诉陈创、李小慧夫妇,已将他家无房情况上报雷州扶贫部门,争取政务补助。“有国家和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你们家一定能住上新房。”

随后,经过村“两委”研究决定,由陈创担任海角村卫生保洁员,负责每日垃圾转运工作。闻讯而动的广东省地图院及时赠送了1台垃圾转运车和2台环卫电动车,解决了垃圾清运难题。“每月有2500元的固定收入。”2020年10月24日下午,智力恢复得越来越好的陈创站在自家新盖的房子前,脸上洋溢着笑容: “老婆每天到滩涂挖沙虫和采螺,挣钱稳中有升,日子过得绝对没问题。”

据了解,当年海角村集体经济薄弱,渔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整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许多农户的生活难以为继。如何驱散贫困的阴霾,成了全村人的“心头病”。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不断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实施海水养殖、生态农业和林间养鸡业、入股民营企业分红、成立农民合作社、增设公益岗位等增收措施,让贫困户增收脱贫,使12名贫困户和村民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贫困户李维陆说起扶贫产业,兴奋不已,“我们贫困户是被招聘进鱼虾混养项目的,每个月工资不少于3500元。”他说,主要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工资不封顶,丰产的话还有奖金!

据统计,2018年年底,海角村建档立卡的66户317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020年5月,通过湛江市、雷州市两级考核,同年7月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2016年至2019年帮扶以来,海角村相对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858.2元、12616.82元、17597.8元、15663.48元,年均增长率达42.8%。

规划助脱贫 驶上“快车道”

镜头一:驱车通过唯一进村的人工长堤,进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栋栋面朝大海的新式楼房。“这是我们村最好的海景房。”33岁的豪仔放下手中的活计,神气十足地说: “我这个楼房建好后,保证游客都会来住宿。”

豪仔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打拼。2020年春节回家过年时,他发现昔日无人光顾的穷渔村在对口帮扶下,先后获得“生态文明村”“湛江市卫生村”称号。特别是看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碧桂园集团联手推出的“海角村村庄整治规划方案”后,他在疫情期间,对全村新规划进行了详细研读。“我不仅要搬回来住,还要开民宿。”

镜头二:“放线千万不能马虎。”“海堤软土地基一定要做牢固。”在海角村300米长的海堤上,海岸带俢复正在抓紧施工,忙得不亦乐乎的驻村工作队队员陈晓欣对着施工方千叮咛万嘱咐。

90后陈晓欣是广东省地图院地图研发部工程师、注册测绘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他告诉记者,海角村潮汐由于受到海洋地貌和海岸附近地形的影响,形成无规律潮汐,给海岸带修复带来种种困难。为此,在施工中,针对不规则半日潮和全日潮特点,他们见海行事,“往往深夜挑灯夜战,加快工程进度。”

记者看到,在海角村2500亩的红树林上空,一群群白鹭迎风飞扬,有的飞向海面觅食,有的在半空中翩翩飞舞,有的在红树林筑巢栖息,好一幅生态和谐美景画面。

据了解,工作队在抓好扶贫产业的同时,多方筹资为海角村实施美丽“蝶变”工程,新建码头、卫生站、公共厕所、体育休闲广场、候车厅等;改造村道、排污管道、沿海防护堤、自来水管道,以及修筑灯光球场、石景小公园、办公楼等一系列民心工程,受到村民的称赞。

“我嫁到这里有40年了。”喜欢热闹的陈大妈说,当年嫁到渔村,图的是有海鲜吃,没想到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公打的鱼虾越来越少,往外搬的村民越来越多,平时想串个门、聊个天也难见人。如今,村庄变美了,外地游客也来了,“我现在成了义务宣传员,见到生人都会主动迎上去聊几句,哈哈……”陈大妈爽朗的笑声在美丽的海岸线上空久久回荡。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