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人工养殖刀鳅鱼(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9|点击次数:

文/柳成荫

老家沟河纵横,下个雨点子就能出一窝鱼苗。

在老家,鱼分三类,有家鱼、野鱼、糙鱼。个头大的叫家鱼,最受乡邻的喜欢,价格也最贵,有鲤鱼、鲢鳙、青鲲、草鲲四种,其中鲤鱼最好卖;野鱼是不人工养殖的,市场上也难得有人卖,被称之为下等鱼,逮到也就自己吃吃,或者是贱卖,有甲鱼、鲫鱼、柳叶鳊、黑鱼、白条、厥鱼,尤其是甲鱼,仅二毛钱一斤;糙鱼则多了,是些小型鱼类,逮到后挑大点的烧烧杂鱼,小点的用来喂鸡鸭,或煮熟了给老母猪催奶,品种有:昂公、刺虎、麦穂、激浪、红眼、泥鳅、川条、鳑鲏、黄鳝、草鞋底、毛刀、鳗鱼……小鱼刺多,也不好卖。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曾经老家最抢手的红鲤鱼

时过境迁,如今家鱼不值钱了,鲤鱼没人吃、白鲢没人尝、花鲢只吃个鱼头、青鲲腌咸鱼、草鲲做酸菜鱼;市场上卖的大多数是野鱼,野生甲鱼成了紧俏的滋补佳品,厥鱼成了鱼中极品、白鱼是鱼中精品、鲫鱼炖汤、柳叶鳊清蒸、黑鱼炒鱼片;至于糙鱼,更是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饭店里的畅销鱼了,鳗鱼、毛刀、红眼、鳑鲏几乎看不到了,刺虎卖到一百六七十元一斤,三四寸的昂公也卖二十多元一斤,饭店里一份五六种小鱼烧出来的杂鱼也要卖五六十元一盘了。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故乡人眼里的野鱼和糙鱼

在故乡的河水里,生长着一种形似泥鳅的小鱼,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细,滑溜溜的。这种鱼老家人叫刀圈儿,有人叫它刺泥鳅,更多的人叫它刀鳅。

这种鱼老家人是不吃的,很少有人把它当鱼看待,因其身上有刺,怕刺伤家禽的嗓子,也没人用来喂鸡鸭。越是没人要的鱼,河里却越多,繁殖越快。爷爷在世时弄了个拦河簖,每天都能弄到一两斤、甚至三五斤,把它挑出来,直接扔到河岸上晒死。

近十年来,河水的富氧化,这种鱼也随着毛刀、鳗鱼、鳑鲏一起消失在故乡的河水里。鱼米之乡,也只剩下米了。门前的跃进河,故乡的母亲河,曾经水中鱼虾密密麻麻,老家人曾说“千䉕万簖,捞不到一半”,现如今也只有小奶鲫和川条了,打鱼人的喜悦成了秋风中的记忆。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曾经深恶痛绝的刀鳅

今年三月份去兴化看油菜花,见一打鱼人装扮的老者在路边上卖鱼,三两个洗脚盆,盆中养着活蹦乱跳的乱七八糟的野鱼,以鲫鱼、黄鳝居多。大概有斤把刺虎,油黑发亮,肉乎乎的,一问价钱,一百七一斤,乖乖隆地咚,刺手。淘米篓子里有斤把刀鳅,这种鱼居然也拿到市场上来卖,好奇的我随口问了一下价格,老者指着淘米篓:全拿起,一百块。

天啊,到底是刀鳅疯了,还是卖鱼人疯了?不可思议。

中午在景区旁边的一个农家吃饭,是个小饭店,没有菜谱,老板娘约莫四十多岁,胖乎乎的,黑塌塌的,还真像一尾刺虎鱼。老板娘问我想吃鱼,还是鸡。当然吃鱼,这辈子吃鱼没吃得够。老板娘如数家珍:桂鱼、泥鳅、黄鳝、刺虎、昂公、白鱼、鳑鲏、甲鱼、刀鳅……

居然也有刀鳅,曾经扔岸边上晒死的鱼。既然没尝过,那今天就尝一下。有两种做法,一种红烧,一种油炸,两种都点了,尝下不同的口感。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红烧刀鳅

先上了盘红烧刀鳅,色泽红润润的,居然没去内脏。尝之,肉质细膩,鲜香,进口嫩滑,比泥鳅味道鲜美多了。问老板娘怎么不去内脏,答曰:这种鱼要是去肠就没营养了,刀鳅的血液和内脏是大补,尤其你们男人吃了好,只要放清水中养两三天,肠子内污物就吐干净了。居然有这种说法?看来我这资深吃货落伍了。

椒盐刀鳅也上桌了,份量貌似很少,只有6条码在盘子里。尝之,肉质紧实,入口酥脆,连中间的一根龙骨也炸酥了,可以连骨头嚼。刀鳅是晒成鱼干后炸的,却没有活烧的鲜香细嫩。不过,又是另一种独特的口感,下酒不错。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椒盐刀鳅

结账时傻了眼,两盘刀鳅两百大洋。貌似老板娘的刀子有点快,自己嘴馋,挨宰就挨了吧,尝美食何能不付出代价?在路上,笔者粗略地算了一下,两盘鱼有一斤左右,根据路边上卖鱼人的价格,成本也要一百元之多,也就百分之四十的毛利,又感觉到老板娘还算厚道。

网络时代,查什么都方便,随手打开百度,词条里还真有“刀鳅”:刀鳅鱼即中华刺鳅,又称钢鳅、刀鳅、石锥,是一种淡水鱼……

哦,原来是“中华”级别的,难怪会这么贵!

故乡味道:这种小鱼叫“刀鳅”,曾无人问津,现在一百多元一斤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