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石蚌养殖基地(湖北退伍军人石蛙养殖年入三百万)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9|点击次数:
湖北退伍军人石蛙养殖年入三百万

(通讯员 汪正玺 向鸿)7月29日,湖北恩施鹤峰县走马镇李桥村一组的石蛙养殖场基地,场主周青和往常一样,带领工人们分别给池子消毒,给石蛙喂食黄粉虫。

用遮阳网挡着的蛙池,种蛙、孵化、蝌蚪、幼蛙、成蛙等分开隔离,管理有序。“扑通,扑通……”听见有人来,一只只身披褐色衣、头大眼圆、活泼机警的石蛙纷纷跳入水中,蛙池打破寂静。

“眼下是石蛙生长中最重要的时期,由于气温越来越高,喂食、消毒、水温及水质监测等各个环节要过细,来不得半点马虎。”周青说。

湖北退伍军人石蛙养殖年入三百万

今年37岁的周青,家住与李桥村相邻的阳河村。1996年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山东青岛的三年军营生活练就了他坚韧、顽强、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使他快速成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9年退伍后,周青留在省城武汉打工,五年间,先后做过保安、搬运工、司机和餐饮等。“总觉得在外打拼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周青说。

201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周青与浙江一养殖石蛙老板相聚,见到他一斤石蛙卖到200元。周青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周青说,这种石蛙家乡的溪沟到处都有,打小就捉过。家乡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石蛙生长,绿色食品的养殖前景可观。

2013年10月,周青回到家乡,经过实地考察,他把养殖基地选定在依山傍水的李桥村一组。经李桥村村支两委协调,以租赁形式先期落实土地3亩。周青投资50余万元建起蛙池,在摸索中开始了第一批养殖。

“从浙江购来种蛙。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石蛙成活率不高,到2014年夏天,全部死亡,30多万元打水漂。”周青回忆起创业艰辛之路有些伤感。

军人本色不会丢,铁打的硬汉不服输。当年下半年,周青拿出所有积蓄,向亲朋好友借钱,再次购进种蛙。同时,他外出考察培训,借助电视、书本潜心学习养殖技术

“蝌蚪吃青菜叶,幼蛙吃黄粉虫,黄粉虫吃麦麸……”提起石蛙养殖,周青如数家珍,石蛙的养殖周期长,生态喂养的成本高,风险大,尤其是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每天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成天“泡”在蛙池,终于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2015年3月,周青注册成立了“鹤峰县硒泉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社员5名。

“土地租金有1000元,两人一年工资3万多元,顺利摘掉‘贫困帽’,还不用日晒雨淋。”说到周青,李桥村贫困户于红喜感激涕零。

湖北退伍军人石蛙养殖年入三百万

于红喜家距养殖场不到100米,出租给周青2亩土地,夫妻两人都在养殖基地做工,一人是长期合同工,月工资2000元,另一人是临时工。

“家门口上班,还可以随时兼顾家里。今年打零工的工资有1.1万元了。”于红喜一脸幸福。

“以每亩租金500元租赁土地30亩,长期聘用土地出租者的村民5人,不定时的临时工高峰期一天有20多人,用工坚持贫困户和土地出租者优先。”周青说。

如今,周青的石蛙养殖规模已扩大到2万平方米,种蛙5000多对,商品蛙10万只。

周青说,石蛙养殖需要2至3年的周期才能产出经济效益。2017年,第一批商品蛙上市,市场供不应求,销售额达到85万元。按照市场价,预计今年年底可收益300万元。

周青道出了更长远的打算:“以党员的身份努力做出成效和表率,扩大影响力,以‘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把石蛙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共同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