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近期黄颡鱼病害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为何这次病害流行范围广、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

2020年3月初以来,我国华中、华东和华南黄颡鱼池塘养殖区域发生黄颡鱼暴发性死亡,流行范围广、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顾泽茂联合浙江综合试验站、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曾令兵研究员,对各地区发病黄颡鱼进行了病原调查、诊断和病因分析,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一、疾病流行情况与临床症状

1.3月初,以浙江湖州为代表的多个地区出现池塘养殖黄颡鱼不明原因死亡的现象;3月中旬开始大面积发病、死亡量增加;3月底死亡多发生于大规格的存塘黄颡鱼,病程短,死亡较为集中。患病鱼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病鱼沿池塘边缓游、头部和体表皮肤斑块状脱落、头部和腹部充血、肛门红肿、鳃丝出血、肝脏病变、胆囊肿大、伴有肠炎,也有部分死鱼无明显症状。

2.4月随着温度升高,发病面积继续扩大,发病范围更广,湖北省的枝江、荆州、潜江、应城等地区主养的黄颡鱼相继发病,且患病鱼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大部分患病鱼呈现典型的细菌性疾病症状,如“头穿孔”(图1)、腐皮(图2)、“大肚子”(图3)等,而部分患病鱼体无明显症状,但头部、咽部、下颌部、鳃盖充血发红(图4)。

近期黄颡鱼病害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

图1:头穿孔

近期黄颡鱼病害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

图2:腐皮

近期黄颡鱼病害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

图3:大肚子

近期黄颡鱼病害诊断与防控措施建议

图4:头部充血

二、实验室诊断

1.寄生虫检测:患病黄颡鱼体表、内脏等器官无寄生虫;患病鱼鳃丝基本正常,镜检偶见少量车轮虫感染。

2.细菌检测:对患病黄颡鱼的肝、脾、肾进行细菌分离,经回归感染试验验证,结果发现细菌性病原主要为维氏气单胞菌与鮰爱德华氏菌。

3.病毒检测:对11种主要淡水水生动物病毒性病原进行了分子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综上所述,导致黄颡鱼暴发疾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性病原,但不排除存在其它严重致病性病原的可能。

三、原因分析

1.受疫情影响,前期养殖户不能到达塘口,缺乏早春管理,水质较差,鱼体质变差;解禁后,气候异常,鱼体摄食旺盛,投喂量过大,导致消化不良、水质进一步恶化,鱼体体质和抗病力进一步变差,导致条件致病菌或潜在病毒感染所致,此次黄颡鱼暴发性死亡仍以黄颡鱼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为主,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新致病病原的可能。

2.追求高产,黄颡鱼是高密度的单养模式,这种模式下,水质容易恶化,浮游生物量单一,水体藻相不稳定,容易缺氧。

四、防控措施建议

(一)预防

1.冬季彻底清塘消毒,改善池塘底质环境;

2.投放鱼种前,肥水调水,增加浮游生物量;

3.黄颡鱼投放苗种、转塘、并塘操作要规范,应避免鱼体受伤。鱼种下塘前使用食盐小苏打合剂或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鱼体洗浴消毒;

4.控制养殖密度,以亩产1500-2500斤黄颡鱼模式为宜,适当套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5.保持水体适当透明度和充足溶解氧;

6.投喂优质饲料,控制投食量,逐步增加投食量,切忌过度投喂;必要时内服大蒜素等国标渔药;

7.定期添加多维、多糖以及天然植物药物,增强鱼体抵抗力;

8.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避免鱼体应激。

(二)治疗

1.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准确诊断,科学用药,切忌滥用药物;

2.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者生石灰等消毒剂,杀灭病原体;泼洒生石灰前,池塘水体pH值不超过8.5;

3.内服磺胺类国标抗菌药物,参考说明书使用剂量;或者内服恩诺沙星或者氟苯尼考抗菌药物,确保剂量准确,时间3-4天为宜。(寄生虫病防控岗位供稿)(本文转自【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黄颡鱼病害防治水产养殖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