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沙塘鳢养殖视频(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极目新闻记者 胡迪凯

视频剪辑 刘中灿

摄影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方霞

视频加载中...

晴空万里,江水碧清,一条条中华鲟、胭脂鱼欢快地奔向“母亲河”的怀抱。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放流活动现场

6月6日,是第九个全国放鱼日。当天上午,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五座城市的环保公益组织首次联动合作,同步举行“长江有鱼”科学放流活动,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被放流回归长江。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被放流回长江的中华鲟

五城联动“从高山到大海”

从高山到大海,万里长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更滋养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正成为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共同愿景。

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五个城市的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今年的第9个全国放鱼日,长江流域五城环保公益组织首次联动合作,在开展长江濒危鱼类恢复行动的同时,宣传“携手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的理念,共同探索社会力量合作参与长江大保护的新模式。

活动由湖北省慈善总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上海诺亚公益基金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沿江相关环保组织共同承办。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放流活动现场

在昆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放流点,共有22万尾中华鲟、滇池金线鲃、长江鲟、胭脂鱼、沙塘鳢等珍稀、土著鱼类放流回到长江。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根据不同江段的特点,每座城市放流的鱼类都有所区别,在武汉江段,放流的鱼类主要为中华鲟和胭脂鱼。

“此次,武汉放流的中华鲟约有100余尾,其中最大的一条已人工养殖2年多,每条放流入长江的中华鲟都打了电子标,以方便它们回流时科研人员监测。”在武汉渔政码头,负责放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邬剑刚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公益放流站推动“长江有鱼”

在武汉站的放流启动仪式上,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邬剑刚介绍,首次五城联动举办长江流域“长江有鱼”同步科学放流活动,是希望通过长江流域公益力量的多方合作,推动科学放流项目在长江流域的影响力,共同拯救濒危鱼类,助力长江大保护。

记者了解到,四年前,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湖北省慈善总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共同发起“长江有鱼”项目,通过开展濒危珍稀鱼类示范性科学放流活动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助力长江濒危鱼类资源恢复,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

四年来,“长江有鱼”项目成功在武汉建立了首个公益放流站,举行了多场科学放流示范活动,累计助力16万余尾各类濒危本土鱼类重归长江,并联合开展公众宣传活动近百场,引导了大批社会公众参与。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放流活动现场

放流活动现场,“长江有鱼”发布长江流域公益放流站建设项目情况,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将继续支持在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和洞庭湖两个通江湖泊和支流,建设一批公益放流站,计划为每个公益放流站提供15万元的公益资金资助。建成的公益放流站,不仅能为企业、学校、社团等民间放流者提供科学放流的场所,还可以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公益科普基地。

邬剑刚表示:“未来,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将不断深化与长江流域各公益力量合作,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新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瑞丽和家人放流中华鲟入长江

2032年中华鲟有望恢复自然繁殖

“刚刚我亲手将几条中华鲟放入长江,我很开心能送他们回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来自武汉市江岸区黄陂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殷欣怡对记者说道,回去后她也会告诉家人和同学她的感受,带动他们一起保护大自然、保护长江、保护生物。

记者看到,在武汉站放流活动现场,除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爱心企业的代表外,还有不少家长和小朋友来参加放流活动,来自意大利的瑞丽也带着家人参与其中。瑞丽介绍,她很多年前就来过中国,几年前她再到中国读书进修,结识了现在的丈夫,便一直留在了中国,他们现在经常拍摄视频,记录在中国的生活。她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中华鲟放流到长江的活动,近距离接触它们,感觉很奇妙。希望它们能在长江中健康成长。”

放流活动结束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在放流站举行科普讲座,向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小朋友们介绍科学放流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华鲟恢复自然繁殖展望。

第9个全国放鱼日,五城首次联动放流22万尾珍稀土著鱼类

放流活动现场

危起伟介绍,中国内陆鱼类种类繁多,预计超过了1400种,仅在长江流域就有433种。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增殖放流种类达167种,放流数量达到113.32亿尾(含虾蟹等)。在2006年之前,增殖放流主要是以生产性、抢救性、区域性为主。2006年至2020年,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实施,增殖放流更加注重全国性、计划性、生产型、生态型。2021年后,长江十年禁渔启动,新的政策背景下,如何科学进行增殖放流需要各界共同思考。

“中华鲟作为禁捕最早,第一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保护方面我们做了巨大的努力,从1983年到2023年,增殖放流的数量超过了838万尾。”危起伟表示,科学扩大稚、幼鱼人工增殖放流,是目前促进中华鲟恢复自然繁殖的有效手段,基于目前增殖放流趋势,预期2032年恢复自然繁殖,最晚在2036年前后可恢复自然繁殖。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