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中国三文鱼养殖(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6月21日凌晨5时许,朝晖溢出海面,徐徐升起的太阳在大海上洒下一轮金黄。

  巨大的白色养殖加工船“鲁青新渔养60001”号驶向远海,在海面一处养殖区停靠,这片名叫“深蓝一号”的黄色网箱里,水下30米处的黄海冷水团中,游弋的15万条三文鱼正等待“上岸”。这标志着世界上首次在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

开捕!“吸鱼”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开捕!随着养殖加工船尾部起重臂旋转,一条白色粗管从船尾递出,与网箱内部相连,一条条活蹦乱跳的三文鱼从海中就被吸上来了。只见青黑色鱼影从管道中穿梭而过,偶尔露出银白肚皮,穿过白色管道进入加工船内部。“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网捕作业,这艘特殊的加工船是全球首艘远海作业三文鱼加工船,它采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鱼会通过这条白色管道被一条条吸上船来。”万泽丰渔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深蓝一号”的养殖探索和装备制造重任都由该公司承担。

  捕捞上来的三文鱼被管道传送到一个船舱里的加工厂,三文鱼进入加工厂第一个环节先是被堆在一个大水槽里,有工作人员对活蹦乱跳的鱼进行电击放血操作,一根有强吸力的管子伸到鱼肚子里,去脏工作瞬间完成。随后包装工人将经过初加工的鱼用透明长袋装起,有序摆进蓝色专用保温箱,随后均匀盖上冰块后封箱。

  从一条鱼被吸鱼泵吸取至车间,到完成全流程处理工序待发,只需要短短45分钟时间,鱼体温度控制在0-4℃,每条三文鱼平均体重超过4千克,品质达到了欧盟出口标准。“此次活动是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规模化收鱼,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了成功!”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介绍。

三文鱼上岸,12小时到餐桌

  “加工船将在10小时左右抵达西海岸新区,这意味着12个小时之内,我们的三文鱼就能从‘深蓝一号’游上新区市民的餐桌。”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三文鱼加工船到达港口岸边,将采用冷链运输和空运两种形式运往全国各地,“首批出海的3000多条三文鱼多数将运往北京、上海等地,现在运输非常方便,最多36小时就到达一级经销商手中。”万泽丰渔业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天都忙到凌晨3点,订单多,鱼都不够卖的,很多客户都追着我们要鱼。”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以往我国三文鱼的需求主要靠进口满足,受全球疫情大环境影响,进口冷冻食品检验检疫手续增加,进口食品运输周期拉长,使得三文鱼供应出现短缺。供应生切的三文鱼保鲜期只有10天左右,运输时间上必须争分夺秒。此次“深蓝一号”深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一改我国三文鱼依赖进口、动辄四五天的时间跨度,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最大限度保证了“鲜”度。“而且省去了一些运输成本等,价格上也比国外的三文鱼要便宜15%左右。”万泽丰渔业的一位销售人员介绍。

  利用“深蓝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年产值超过一亿元。

冷知识:冷水团

  海水养殖三文鱼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冷水海域,在温暖海域养殖成功,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远海三文鱼养殖场。此次养殖三文鱼的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深层及底部、覆盖面积与山东省相当的水体,温度、水质、溶氧量等指标都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之地,成为了养殖三文鱼的不二之选。

  这座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的巨无霸“深蓝一号”,总投资11500万元,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它的设计研发突破了总体设计、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是我国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设计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

  “通过中央立柱及8根气柱的注水注气,我们独创了整个网箱的沉浮设计。夏天表层水温过高时,我们将网箱下沉至海面25米下的冷水团所处位置;冬季底层水温较低时,我们就将其上升至温暖区域。三文鱼是冷水鱼,这样就能保证三文鱼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生长。”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介绍道,“我们还独创了深海养殖的鱼鳔补气技术,让在深水水域的三文鱼不再因鱼鳔缺气而导致畸形。”

背后的故事:养殖一波三折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走进现实,中间历经曲折。2014年起,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携手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专家团队,开启了养殖探索和装备制造的双重探索。然而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步履维艰。

  2018年6月,“深蓝一号”下水启用。然而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严重的设计建造缺陷问题,导致网箱网衣出现破裂,眼看就要成鱼收获的近30万尾三文鱼顷刻逃逸,不仅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使即将成型的三文鱼上市计划推迟了长达2年之久。

  万泽丰顶着巨大的资金等各方面压力,决定起浮回港,将“深蓝一号”拖至船厂,进行修复改造。

  2019年7月,正式完成复装的“新深蓝一号”再次起航,21.6万尾三文鱼种再次投入网箱之中……

  “养殖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万泽丰渔业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比如每天都需要出海去投喂饲料,一天要喂两三次。投喂量的多少也需要不断摸索,喂多了喂少了都不利于三文鱼生长。”天然生长的三文鱼,小时候都是在淡水中长大,长到一定体积后会游到海水中长成成鱼,成鱼到了产卵季节会回到淡水产产下鱼卵,如此周而复始。“为了模拟三文鱼的天然成长环境,我们需要把鱼苗先在岸上养,养在淡水中,长到一定长度,再投放在海水网箱里。在投放前会经过一段时期的驯化,先在淡水中掺入海水,然后再慢慢增加盐度,帮助它慢慢适应海水的生存环境。”

蓝色粮仓,向海图强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在低纬度海域,利用底层冷水团养殖三文鱼属于全球技术难题,项目从一开始,万泽丰及专家团队就进入了行业无人区,企业投入了全部资金,完成了“深蓝一号”改造建设。在深蓝一号和养殖工船改造、陆基养殖场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时,作为民营企业的万泽丰资金告急。

  在企业把路径技术探索完成,需大规模推广发展的关键时刻,青岛西海岸新区及时出手,通过混改成立国企控股公司,搭建合作新平台,及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这一项目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试验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山东海洋集团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全面挺进深远海开发,全力担当国家战略,为试验区开发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

  2021年2月2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山东海洋集团、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就共建试验区项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5月17日,山东海洋集团全资设立了山东深远海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6月底,山东深远海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万泽丰集团、青岛海洋投资集团三方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成为试验区开发建设的运营管理主体,进一步加快推进试验区开发建设。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山东海洋集团将整合现有在船舶运营管理、海工装备开发、苗种繁育、海洋牧场、冷链仓储、加工运输、水产品贸易、线上线下销售、供应链金融、对外合作等方面优势,在育苗、养殖、装备、资金等深远海养殖关键环节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依托大型养殖装备的全新深远海养殖现代渔业产业模式,在全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中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与规模发展。

  试验区着眼于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以陆上、近海、远海接力养殖为基础,建设“陆基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其中,陆基产业园区建设苗种培育产业园区、海水驯化及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科技研发园区三类产业园区;深远海产业园区采取“1+N”全新养殖模式,即“1个中央综合管理平台+N个分布式网箱”。

  预计到2025年,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建造海上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建成一批大型深水智能网箱,实现海上规模化养殖,打造百亿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12小时上餐桌,36小时“游”全国,青岛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