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花甲螺养殖(科技助力莆田市花蛤养殖转型升级——小花蛤闯出大世界)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科技助力莆田市花蛤养殖转型升级——小花蛤闯出大世界

图为中灵公司花蛤苗培育室。

2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城厢区灵川镇书峰村的中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员工们在有序地打包一箱一箱的蛤苗,细小如沙的蛤苗装袋后,被放入装有冰袋的泡沫箱中,运往省内和山东、江苏等地。

眼下正值反季节育苗之际,该公司董事长黄希忠十分忙碌。他说:“今年以来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0%,因现在气温还较低,我们在育苗室内采取了加温措施,确保蛤苗的培育。”

早在1976年,市水产科技人员与省水产研究所有关技术人员在灵川镇下尾村研究开发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技术,并获得成功。从土池到大面积育苗池,当地的花蛤育苗越做越大,成就了下尾村“中国花蛤第一村”美誉,带动了大部分村民加盟育苗产业。下尾村村干部表示,产业最盛时,全村1000多户中从事花蛤苗养殖的达700多户,更有近400人在全国沿海承包浅海滩涂面积上万亩。全村滩涂面积仅86公顷,每年却可供应花蛤苗1万多吨,远销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合计600亿粒以上,苗种总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

多年来,灵川镇花蛤育苗借助滩涂进行,容易受天气、潮位、水质等因素制约,影响蛤苗的价位、成活率、产量。

如何突破这一窘况?2018年开始,中灵公司陆续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大棚式生态链育苗基地,实现花蛤育苗工厂化。在科技部门牵头下,中灵公司跨省对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徐继林研究员带领的“贝类饵料微藻供给技术”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并与宁波大学共建“滩涂贝类产业研发中心”。在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企业构建工厂化人工饵料扩繁系统,建立了“基于藻菌联合调控的海水池塘贝类苗种繁育技术”及工厂化育苗池,使得露天池塘花蛤育苗稳定性大大提高,实现了贝类工厂化育苗及产业化。

“工厂化育苗,选取品质优良的花蛤进行人工培育,既能错开育苗时间差,又能提高花蛤苗种的产量。”黄希忠表示,基地建有育苗池270多个,年产2000多亿粒苗种,畅销辽宁、江苏等地,产值达2000多万元。

立足海洋地理优势,莆田市花蛤产业迅速发展,更是在优势领域深耕,深加工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位于太湖工业园区的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内,4条生产线忙碌生产,蛤晶、蛤露以及各种口味的花蛤罐头源源不断产出。

“我们开创了非味精鲜调味料‘蛤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还获得了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该公司总经理黄龙介绍,2013年成立以来,公司获得多个奖项,现有授权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作为城厢区海洋经济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蛤老大公司新举措频出,在小花蛤上做文章。去年,公司与福建师范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1条可年产360吨的花蛤风味深加工产品生产线,采用高新技术开发特色花蛤即食产品、蛤肉风味罐头系列产品,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建成产业化生产示范线,为提升花蛤附加值及延长产业链提供技术保障。今年,公司正进行贝类加工下脚料酶解液发酵制备GABA技术研究,计划申请专利1项。

花蛤产业最初的“发源地”下尾村,也正经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由于滩涂面积有限,下尾村将目光瞄向深蓝外海。记者了解到,2018年开始,下尾村花蛤苗养殖户陆续转型养殖油蛤,至2022年已成立40多家油蛤养殖公司,年产值达亿元,油蛤总销量占全国60%以上,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和上海等地,正积极拓展更大的国内市场。

小花蛤闯出了大世界。2022年,莆田市城厢区及周边地区白苗年产量突破3万多吨,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

利用特色优势,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花蛤种苗养殖集聚区,城厢区现有中灵农业和冰海农业2家工厂化育苗基地,菲律宾蛤仔调味品生产线项目已验收并投产,蛤老大产学研项目积极推进,海洋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来源:湄洲日报 记者:林晓玲 文/图 编辑:周晨)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