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大棚基围虾养殖技术(海水虾养殖,提质增效如何觅新途?)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海水虾养殖,提质增效如何觅新途?

大棚高位池养殖

海水虾养殖,提质增效如何觅新途?

工人起捕南美白对虾

海水虾养殖,提质增效如何觅新途?

新型帆布袋大棚养殖

海水虾养殖,提质增效如何觅新途?

捕收头茬虾

记者 余建文 文/摄

仲夏时节,肥壮的虾儿在养殖塘里跳跃,工人们一片忙碌,今年的捕虾季又拉开了序幕。

在海水产养殖品种中,南美白对虾无疑是最成功的。宁波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养殖面积占全市近三分之一,上市供应期几乎覆盖全年,与大黄鱼、梭子蟹一起,成为宁波海水产的三大优势养殖品种。

近年来,养殖的鱼虾贝等产品在水产供给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人们对养殖水产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2019年,国家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宁波的海水虾养殖产业如何进一步深挖潜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日前,记者走进象山、奉化等地的养殖场,与养殖户、渔业科技专家一起探寻宁波海水虾养殖的升级之路。

昔日“贵族虾”,今成大众菜品

走进象山西周镇的宏顺水产养殖场,记者看到大棚养殖池的水已放掉一半,捕虾的虾笼一排排提前放置好。五六名工人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拉起池里的一个个虾笼,把虾赶到一处,倒入筐中,接力运上岸。青灰色的南美白对虾健硕肥壮,在虾笼里不停跳跃,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场长林伟勇介绍,他们采用大棚高位池养虾,今年3月初放苗,到现在养了足足三个月。“南美白对虾养到70天以上就可起捕,但个头较小,市场上旺销的是大规格虾,每500克不超过35只虾。”林伟勇说,他们养殖场5月底开始起捕,这是今年的头茬虾,可以捕三批,估计亩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这个产量只能算正常。”

在象山港北岸,奉化松岙镇的豪鑫水产养殖场也正忙着收虾。上周五下午,记者赶到场里时,两辆冷藏车正等着装货,捕上来的虾过磅称重后,马上送入冷藏车,运往温岭、奉化城区。次日上午,这些虾就会出现在菜市场、超市,“跳”上市民餐桌。

豪鑫水产养殖场建成投用已8年。场长徐景军说,今年头茬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近5000公斤,“因为我们采用高密度养殖,每亩投放的虾苗约30万尾,比大多数虾塘要多一些。”即便亩产量这么高,但徐景军没有太得意,因为今年的价格并不高,养殖场批发价在每公斤46元左右,比去年略低一点。“这个时节,本地虾集中上市,这几年价格都很平稳,但养殖场的人工、饲料等成本在上升。”徐景军说,为了保持效益,只能不断在提高产量上下功夫,但已接近“天花板”。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探索人工养殖。渔业部门同志说,20多年前,南美白对虾属于高档水产,大多供应餐馆或作为礼品装冻虾销售。近10年来,随着养殖面积扩大,成活率大幅上升,南美白对虾早已不是“贵族虾”,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水产,零售价格稳定在每公斤60至80元之间,且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目前,全市海水产养殖面积约60万亩,其中南美白对虾这一个品种,养殖面积就近17万亩,主要集中在象山港沿岸以及宁海蛇蟠涂、慈溪杭州湾沿岸。渔业部门同志说,宁波的南美白对虾产业规模在浙江数一数二,品质上乘,已成为宁波的优势养殖品种之一。

收益忽上忽下,产业亟待新突破

同样是养南美白对虾,不同的养殖模式,产量和收益可谓天差地别。

像宏顺、豪鑫这样的设施化大棚养殖塘,可以做到一年养三茬虾,正常年份下,亩产量有6000公斤以上。而一般的土池养殖,平均亩产量有300多公斤就不错了,两者相差20倍。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二级调研员石钢德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温室大棚养虾仅1万亩左右,占比不到7%,绝大多数是土池养殖。为了提高效益,养殖户会投放蛏子、梭子蟹等进行套养、混养,但亩产值也就两三万元。

土池养殖虽然成本、门槛较低,但占地多,效益提升难。特别是宁波台风多,一旦下暴雨,土池里的虾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继而大面积死亡。大棚养虾就能避免这一问题。“设施改善是养殖产业的基础,能弥补‘靠天吃饭’的短板。”石钢德说,早几年政府投巨资,鼓励农户对养殖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但提升的效果不可能长久保持。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设施化养殖,特别是工厂化养殖,实现全流程控制是发展趋势,不仅产量高,甚至可以做到循环水养殖、“零污染”排放,安全也更有保障。

“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产业。”石钢德说,像建一个占地100亩的温室大棚养虾场,基础设施投入就要1000多万元,而且能不能养好虾,跟技术支持、管理经验等大有关系。即便是老师傅,都不能保证每茬虾均能养好,一年挣几百万元或亏几百万元,在养殖业里都很正常,有足够实力的企业才敢进入。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经过多年摸索,尽管已很成熟,但在苗种繁育、科学精细化养殖上,仍然需要花大功夫。据了解,宁波自身没有南美白对虾育苗场,每年所需的虾苗都是从广东、海南等地花重金采购,且品质很难保证。而国内育苗场的种虾,几乎全部来自国外。“一种虾养七八年,其性状就会退化,病害率上升,这是产业的最大隐患。”石钢德说,制种这一块还受制于国外企业,需要有大突破。此外,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有效的尾水处理模式等,也是设施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企业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新品种新模式,养虾业触“网”提质

上月底,在位于鄞州咸祥的宁波市海水池塘多模式养殖基地中,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仔细查看新投放的基围虾生长状态,探索新的养殖模式。

基围虾原本在中国东南沿海分布广泛,但近年来野生虾资源快速消退。去年起,研究院从宁波海域捕捉野生基围虾,开展基因测定和人工驯化、池塘养殖等研究。研究院斯烈钢院长说,基围虾是一种高档水产,但很难养,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如果能破解其中的养殖奥秘,提升产量,将给宁波的养虾业带来新出路。

如何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引进新品种是一种途径。早在4年前,林伟勇就尝试养金刚虾,“现在一茬可养到1500公斤以上,零售价是南美白对虾的一倍,效益可观。”在他带动下,宁波不少养殖场也开始养金刚虾,还有的养黑虎虾,新品虾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新宠”,潜力巨大。

养虾塘深挖潜力,还要在节约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上做文章,发展绿色高效养殖。奉化裘村翔鹤潭村一家生态养殖场,新拓展了3亩的帆布袋大棚养殖池。养殖池像一个个大桶,搁在平地上,成群的虾儿在袋子里游动觅食。负责人卓仁强介绍,通过管道,过滤海水和饲料残渣、虾的排泄物,实现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土地,又很环保,投入成本比挖塘做池大大减少,而且随时可“搬家”。

早在几年前,卓仁强的养殖场便与浙江正大水产公司实施“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前年,正大公司派遣一支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团队为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撑,并引入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传感器连接,将养殖池的水质检测、虾活动状态等数据接入电脑后台,并可以在手机APP上直观呈现。“何时要增氧、换水,何时要喂食,喂多少量等,全部可用手机遥控操作。”卓仁强说,借助新技术,养殖场的养殖模式逐步转变为“青年虾+大虾”,甚至一年可养四茬虾,提升对虾的成活率和抗逆性。

渔业专家表示,基于物联网、自动化控制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养殖系统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领域大有可为,实现养殖过程实时在线监测和精准调控,养殖虾的质量安全更有保障,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