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螃蟹的养殖时间(秋日“蟹”逅)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浙江宣传 台轩

每年秋风送爽、丛菊盛开之时,吃蟹便成了很多浙江人一件颇具仪式感的事。都说“蟹肉上席百味淡”,一只肥蟹可抵一桌好菜。明代“美食家”张岱就认为,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只有蟹。

这段时间,台州三门湾畔,退潮的滩涂上不时传来“嗟嗟嗟”的欢叫声。这时,如果跟随当地渔民的脚步,就很有可能找到青蟹的“藏身之处”。在蟹界,三门青蟹算得上“顶流”,“中国著名螃蟹大赏”榜单中,必有三门青蟹一席之地。

今天,且让我们伴着海水微风,来一场秋日“蟹”逅。

秋日“蟹”逅

三门青蟹

据台州现存最早的府志《嘉定赤城志》记载:“蝤蛑(yóu móu),八足二螯,随潮退壳,一退一长,最大者曰青蟳。”古代的青蟳,就是今天的青蟹。

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则略带夸张地说:“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难怪鲁迅先生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啖蟹、咏蟹,为今人品蟹平添了几分雅趣。

“谪仙人”李白对蟹情有独钟,“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尽现诗仙持螯举觞之态;“馋太守”苏东坡以诗换蟹,感慨“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陆游也嗜蟹近痴:“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以蟹佐酒,昏花的老眼也明亮了。

除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也偏好这一至味。相传南宋时金军入侵,宋高宗的船队南下到三门,尝到了当地鲜美的海鲜。回宫后,他依然念念不忘,便命后厨做了一道“蝤蛑签”。而乾隆曾六下江南,想来遍吃名蟹,推赞“蝤蛑居首”。

三门青蟹自带鲜甜味道。在当地人看来,清蒸是对一只青蟹的“最高礼遇”。蒸最简单,也最健康。青蟹蒸煮出锅后,一丝丝白嫩的蟹腿肉,饱满紧致的蟹钳肉,加上肥美的膏黄,咬下一口,微微的海水咸、淡淡的青草香、独特的鲜味、隐藏的甜味都在舌尖跳跃,可谓味蕾盛宴。

爆炒,则带来另一种鲜香。姜片、葱段用油锅爆香,放入青蟹块,蟹膏煎得流油,再滋一圈花雕,焖上三分钟,撒一小撮盐,扑鼻的香味里藏着海边的烟火气,能驱散整日的疲劳。

秋日“蟹”逅

三门青蟹

据说,三门青蟹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青蟹先在黄酒里浸泡一小时,再下锅蒸煮,蟹肉融合醇厚酒香,筋道弹牙,既美味又滋补,在秋日里暖心暖胃。

实际上,会吃的三门人有各种青蟹的烹饪方式,从传统的青蟹豆面、青蟹炒年糕、黄酒煮青蟹、蟹黄包,到青蟹意面、冬阴功青蟹、榴莲炖青蟹、围炉烤蟹等,年年推陈出新。

“三门去岁蒸青蟹,难忘人间世外鲜。”三门湾,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海入海口,海岸线长达300多公里,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其涂泥松软,水质清新,盐度适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青蟹生长。

临海而居的三门人从不辜负大海的馈赠,用心经略着阔大的海洋。北纬29度温暖的海面下,海洋生物自在生长。潮水退去,滩涂和礁石上布满各色海鲜。生于斯长于斯的三门人,用从小练就的慧眼和巧手捡拾、捕捉美味。不过,即便是经验老到的渔民,对青蟹的大螯也颇为忌惮,伸手入蟹洞时,常常将茅草铺在手心,引青蟹钳住茅草后,才将其抓获。

起早贪黑的渔民趁着傍晚涨潮时放网,第二天黎明前收网,一天的辛劳就浓缩在日暮晨昏里。这种劳作方式被称为“讨小海”。一个“讨”字,包含了三门人的勤勉和对大海的敬畏之心。

据《三门县志》载,清乾隆年间,三门就已养青蟹。上世纪80年代初,三门开始进行围塘养殖。不过,青蟹产业迎来“大爆发”的转折,其实是个意外。

1997年8月,一场台风正面袭击了三门县涛头村。全村数千亩水稻、棉花、橘园被海水浸泡40多天,土地盐碱度高达10%以上,三年内都无法种植作物。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建议“种改养”,全村有325户村民按下了同意水产养殖的红手指印。很快,村里以“股田制”的形式成立了“公司+农户”的青蟹养殖主体。一村传一村,金黄的蟹膏逐渐成了蟹农口袋里的“黄金”,不仅效益提升,也让三门青蟹的名头更为响当当。

秋日“蟹”逅

三门湾海岸线

如今,人们品尝青蟹,不仅为了满足饕餮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横行霸道”“张牙舞爪”的螃蟹在古代也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比如寓意八方招财、纵横天下。螃蟹有八腿二螯,寓意能从八方获得财物、守住钱财。同时,古代交通落后,每逢亲友出远门,古人常以蟹送别,祝福远行人纵横天下、行程安顺。

又如象征科举及第。古代科举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甲,螃蟹背着“铠甲”寓意“一甲”。螃蟹簇拥,则称“满堂甲第”。所以,许多士子的书案都会放一件螃蟹艺术品,希望自己荣登“甲第”。

现在,一家人围桌吃螃蟹是团圆欢庆的新风尚,大家一同持螯品酒,场面煞是热闹温馨。

如果说东阳人的乡愁是带着江南梅雨味的霉干菜,缙云人的乡愁是刚出炉的、香喷喷的烧饼,那么三门人的乡愁就是“台州十大碗”之一的青蟹。

味道,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记忆。如《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所说:“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作家林淡秋先生曾离开三门湾,后在杭州安居。晚年的他,对青蟹念念不忘。于是故乡的亲人总是想尽办法给他捎去一篓篓青蟹。1981年深秋,因为交通等问题,捎去的青蟹比往年晚了些,他还在心中念叨:“今年的青蟹和橘子怎么还没有送来?”

如今,三门游子心心念念的青蟹,再也不会受阻于交通。它已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天南地北的寻常百姓家。客居他乡的三门人,只需上网轻轻一点就可以慰藉乡愁。

“天下稻粱熟,三门青蟹黄。”眼下,正是三门青蟹的最佳赏味期,对于三门湾海边长大的人们来说,来一场鲜美“蟹”逅,是一份甘甜,更是一份期待。

而你,记忆中的秋日专属限定美食,又是什么呢?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