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松原养殖(“一定要守住这块金字招牌”——讲述查干湖鱼水共欢的传奇故事)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明天,12月28日,查干湖渔场冬捕大幕就将拉开。

“鱼把头”张文连日处于兴奋状态:“不得闲啊!天天到冰面上走一走,探探冰情鱼情;要确保各种捕捞设施齐备,自己还得养足精神、养好膘。”今年的冬捕,56岁的鱼把头感觉肩头承载着新使命,一定得甩开膀子加油干。

三个月来,查干湖渔场的场长闫来锁,时常与张文一起回忆那个特别的日子——

今年9月26日下午,风平浪静,满湖金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松原市,来到查干湖。他登船沿途察看水域保护和生态环境状况,亲临热火朝天的撒网捕鱼现场,同渔场职工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他还嘱托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守住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查干湖是一块什么样的“金字招牌”呢?

以渔业为基,以生态为根,以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这里是高质量绿色发展、渔业与生态协调的典范;因鱼而生,因水而旺,传承渔猎文化,天然旅游胜地,这里是产业融合、鱼水共欢的渔文化综合体;68种鱼类,239种鸟类,生物宝库,世外桃源,这里是东北大地上的生命奇观;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苦心经营国营渔场,历经磨难终见彩虹,这里是“东北平原上的塞罕坝”。

活水——艰苦奋斗,引松济湖

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前郭县、大安市、乾安县一带,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嫩江与松花江在此汇合。两条大江及其支流河道穿越岁月长河,经过不断的交融、摆动和改道,形成大面积的湖泊及湿地。查干湖处于这个生态群落的核心位置,面积最大,举足轻重。

早在宋、辽时期,查干湖称为“大水泊”“大渔泊”,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湖经总要》记载:“大水泊周围三百里”。历经元明清,各朝代记载中“叫法各有别,水泊依旧大”。1983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为查干湖,蒙古语称作“查干淖尔”,取意白色圣洁的湖。

前郭县地方国营“查干泡渔场”,因湖而设,创始于1960年6月,当年的渔获物超过6000吨,以天然生长的鲌鱼、鳇鱼等为主,颇为风光。也几乎从那个时候起,受人口、耕地数量增长及气候变化、水源断流影响,查干泡开始萎缩,从泱泱大湖渐渐走向盐碱干涸。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水面仅剩5万亩,不足丰腴期的1/10。

大湖补不上水,湖床荒地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渔获物逐年减少,周围农田常常因为干旱没法春播种,造福千年“大水泊”转眼变成“害湖”。

40岁出头的满春雷,还能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冬季漫天的冒烟雪在平原上狂吹,可用荒无人烟来形容。长辈们在查干湖撒冬网,冒着寒风在冰面上的网房子里烤烤手脚,吃冰冻的豆面卷子;有时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只好在凿开的冰洞里舀一口水喝。关键在于,收获的希望甚微。

打鱼人知道湖水的冷暖,翻身人知道生活的苦甜。查干湖渔场上了年岁的老人,总爱回忆起三四十年前那场“引松工程大会战”。

1976年初,前郭县委经过考察论证,决定从松花江开渠引水、救济查干湖。9月6日召开动员大会,全县30多万各族人民群情振奋,主动齐上阵。

此后连续六年,举全县之力开挖“引松渠”,各公社、大队及县直单位包工包段,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自带干粮赶工期。工地上彩旗飘飘,最多时有8万多建设者同时出工。

在那个“铁器时代”,机械设备几乎为零,靠最原始的人力劳动大干水利,靠“愚公移山精神”改造河山。33岁的渔场职工刘兵告诉记者,他父亲那一辈“老查干人”,现在走路有一种“查干湖姿势”,两条小腿是弯弯的,那是当年大伙儿拼命挑土垒坝,一趟一趟又一趟,活生生被压弯。

1982年8月28日,一条上宽80米、下宽50米、53.85公里长的“草原大运河”,终于打通。这一条黄金水道,引进松花江及洮儿河、霍林河的活水,每年为查干湖补水1.6亿立方米,小水泊又一点一点变回了大水泊。

“复活”后的查干湖,如今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约6米。

水流银,土生金。“引松工程”真正解渴,环查干湖小气候及生态环境很快得以改善,周围几个县市的上百万亩粮田能够排灌自如。引水渠还是个天然产卵场,有利于鱼妈妈洄游产卵、繁育幼苗。

前郭县水利局水产科长李凤龙说,查干湖实际上是霍林河道上的堰塞湖,进水口松花江,出水口嫩江,偶尔嫩江涨水会形成倒灌,保水护水活水的后续工程一直没有停下来,生态环保项目接连实施。

放鱼——以水养鱼,以鱼养水

一湖活水,为查干湖渔场带来生机,为查干湖渔农民带来希望,天然鱼类资源逐渐恢复。

闫来锁说,形势好转没几年,随即出现新的困扰。“靠自然增殖,渔业无法持续发展,水多鱼少、湖大鱼小现象突出。”加之周围老百姓持有“搂到碗里都是菜”心理,夏季满湖都是渔网,冬季凿冰“抢泡子”,疯狂的掠夺式捕捞,部分渔民甚至带着枪支下湖,造成管理失控。

1992年松原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恢复查干湖渔业资源,顶着巨大压力,协调500多万元“巨额贷款”,一次性投放鱼种130万斤,开创了省内首家大水面开发、人工增殖放流的先河,当时把东三省的鱼苗买光了。

吉林省相关部门也下大决心综合治理查干湖,省公安厅直接参与打击非法捕捞。2002年成立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2007年成立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法律为准绳,多方努力把偷捕滥捕彻底治住了。

1992年投下去的小鱼苗,在大湖中度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日子;1995年起开捕,连续几年,农场职工的日子也趋向安稳、生活好转。后来又经历1998年东北大水、灾后疫情等一段曲折,直到跨入本世纪,查干湖从头再来,迎来阳光普照。

近20年来,查干湖“以水养鱼、以鱼活水”,实行轮放轮捕,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与渔业生产、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第一,坚持增殖放流,科学投放鱼苗。查干湖年年封湖涵养和接续投苗,每年春季投苗时按照“一草带三鲢”比例,即投放一条草鱼同时投放三条鲢鳙鱼。查干湖渔场自建的苗种场,繁育品种齐全,能够自给自足。

第二,坚持人放天养,不搞围湖养殖。烟波浩渺的查干湖及糊汊、通湖河道,通通没有网箱、围网养殖,绝对没有饲料等任何投入品。而大湖养殖也适度适量,杜绝自身污染。

第三,坚持有序捕捞,做到收放自如。通过扩大网眼,“抓大放小”,休养生息。夏捕用3寸网眼,而冬捕改用6寸网眼,四五斤以上的大鱼才能入网。平时捕捞二三十斤的大鱼比较常见,有记录的最大青鱼重达78斤。

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人住的房子,损毁得快。如果水里没有鱼,水草和浮游生物疯长,水体更容易富营养化,水质更糟糕,哪来“草长莺飞、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呢?

没有鱼的湖泊,必是另一种“干涸”。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局局长刘革认为,以鱼控水、以鱼控藻,恰恰是“生物防控”、优化水域环境的科学举措。通过滤食性鱼类控藻,再通过藻类控制氨氮,正日益成为国内外大湖治理的普遍做法。

南来北往的游客,经常拿吉林查干湖与浙江省的水域相媲美:夏季一湖好水,南有西湖荷塘,北有查干湖芦苇荡;秋季临水赏景,南有钱塘江观潮,北有查干湖泛舟;冬季一湖肥鱼,南有千岛湖张网,北有查干湖冬捕。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巡视员江开勇说,渔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渔业加快转型升级,走高质量绿色发展路子。大水面渔业不能过度捕捞、过度养殖,但是全面禁止利用也是一种误区。查干湖渔场以渔净水、以渔养水、探索生态渔业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推广。

冬捕——渔旅融合,冰湖腾鱼

查干湖的主体,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交汇地,传统农业与现代渔业的交汇地,多民族融合的交汇地。查干湖冬捕,是目前中国北方唯一延续传承的传统捕捞方式,享有“冰湖腾鱼、冰雪盛宴”的美誉,入选“吉林八景”。

据《辽史》等史书记载,自辽圣宗开始到天祚帝,每年春节过后,都要携群臣到查干湖巡幸、狩猎,凿冰取鱼,逐鹰猎雁,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大宴群臣和各部落使节,议政邦交,春尽乃还,史称“春捺钵”。

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泛指查干湖一带,其核心区域在查干湖渔场所在地西山外屯,被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

冬捕属于集体合作、多人配合的劳动项目。为了冬捕,各行各业都开工作业,木匠打爬犁,车匠造马车,皮匠做皮袄,鞋铺做靰鞡,织工编鱼网,割苇的人也忙着准备鱼屯子。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构件,每一项操作,都值得玩味。

当头戴狗皮帽子、身穿老羊皮袄的鱼把头,迎着猎猎寒风走向作业地点的时候,人在呐喊,马在嘶鸣,地在颤抖。在祭网醒网、喝壮行酒等仪式后,凿冰洞、下网、穿杆、走网、起网,次第展开。

捕捞作业的大网长达2000米,作业面积“1公里见方”。渔网从入网口下水,向两边延伸,每间隔20米要凿冰穿网;左右两边各行走1000米长的渔网,最后到出网口汇合,满满的一网鱼陆续出水、在冰面上腾跃。

开捕那天,4趟网作业,4张网起鱼,恢宏壮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渔猎文化的丰厚底蕴,感受到古老图腾的精神传承。

查干湖冬捕的“绝活儿”,在于把“马拉绞盘”正式保留下来;走网起网,不搞机械化操作,靠马匹拉动和人工操作。每趟网作业需要52个人,一整套体力活儿、耐力活儿,一切听从鱼把头、副把头吆喝。鱼把头就是冬捕的领头人、现场作业总指挥。

张文告诉记者,传统捕捞作业,其实已经融入许多现代渔业的要素。过去老把头也有“迷冰”的时候,上冰之后找不到东南西北,转一宿转一天走不出来的,而现在一个手机定位解决了;过去网纲是麻的、网线是棉的,老沉了,一片网20米长要4个人抬,而现在都是聚乙烯的,省工省力。

冬捕时节,张文每天早上6点钟上冰面,如果一网只有几万斤鱼,下午两三点就收工了,鱼获多收工时间就晚。去年一网26万斤鱼,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冰面上守了两天,网要慢慢收,鱼要一点点出、一点点运出去。

查干湖是金字招牌,冬捕就是镀金的名片。有多少摄影爱好者、冰雪爱好者,都是冲着这个来的。

自2002年以来,查干湖连续举办了16届“中国·吉林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2017年冬捕,“头鱼拍卖”成交价达90多万元。

2017年冬捕期间,在原有冰雪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冬季游乐项目的开发力度。引进冰雪马拉松、冰上越野车赛等,开发了冰雪嘉年华、冰雪民俗园、冰雪塔虎城、滑雪场、冰上购鱼超市、冰上餐厅、冰雕、雪墙、雪山、景观小品等,打造了吉林省最大的冰雪游乐园,查干湖的人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查干湖人,立志把查干湖旅游岛打造成集生态渔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于一体,生态宜居宜游的度假天堂。

富民——一湖活水,金山银山据张文的回忆,9月26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一见到他就说“你是大明星,我在电视上见过你”。那么平易近人,和老百姓没有距离感,一下子就让他感觉很亲近。

总书记问“生活咋样?”张文答“进入小康时代了,在农场有砖瓦房,在城里买了楼房,有小汽车。”总书记问“你一年收入多少?”张文答“夏秋季收入八九万块,冬季收入4万多元,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有水有鱼,带动一方经济。查干湖渔场的职工,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2017年,查干湖渔场全场社会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其中生产商品鱼5300吨,渔业总产值7000万元;农业和养殖业产值2000万元;旅游业、个体工商及其它产值1.1亿元。渔场现有人口2300人、职工1100人,人均纯收入接近3万元。

截至2017年底,查干湖渔场拥有资产总额达5.2亿多元。几十年来,在多数国营农场渔场经营困难、甚至垮掉的背景下,查干湖实现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保值。

渔场职工王家吉、尚影两口子,2002年起用自家住房开办渔家乐“老关东鱼庄”。后来陆续租用邻居的住房、宅基地,扩大经营规模,到2014年拥有14间客房,餐饮住宿一体化。

尚影说,收入一年一涨、节节攀升。今年“十一”期间,中午开饭一直吃到晚上,雇用了七八个服务员。冬捕在即,客房早已全部预定出去了,估计未来一个多月房客都是满的。大通铺热炕头,游客不嫌弃的、多睡几个人也没关系。

这老两口,按照相关政策、已经提前从渔场内退,继续领取渔场发放的社保金,还有分红和补助、福利。家庭经营渔家乐的收入,每年有十几万元。

冬捕时,查干湖渔场的青壮年职工“不够使”,会请周围乡村的老乡来帮忙,每天付100元工钱,一个季节下来有4000多元收入。渔家乐里的服务员,基本上也是这个价码。

查干湖养活了多少人呢?闫来锁说,这个账没有细算。受益的远远不止渔场,整个查干湖,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就是一个大大的“渔家乐”、一个生态渔业经济综合体。围绕渔业经济的苗种繁育、生产管理、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加上产业融合、旅游服务业迅速壮大,带动起数万人就业增收。

“查干湖9号游船”的驾驶员宋东洋今年28岁,2011年技校电焊专业毕业后,成为渔场新职工。总书记来查干湖考察,是他开的船,小伙子回忆起来激动不已。同样令他自豪的,还有查干湖的四季美景,这里蓝天如帛,白云如绢,水蓝如缎,鸭雁成群,花海如潮,芦苇成荡。去年“十一”黄金周,查干湖旅游区迎客4.7万人,今年暴增至31万人。

夏秋季节一派绿水青山,冬春季节一片冰天雪地,查干湖就是金山银山。

按照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永林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祝愿大家“年年有鱼,年年有余”,是对查干湖渔场干部职工的祝愿,也是对全国老百姓的祝愿;更深的含义,是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长期发展留下余地。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