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潜江养殖虾(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1|点击次数:
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潜江市渔洋镇新台村虾稻共作基地。(视界网 张友平 摄)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属全省16个二级流域片区之一。

潜江地处四湖流域,水系发达、河湖密布,承担着我省保粮食安全和特色水产供应的重要责任。

起源于潜江的虾稻产业,被誉为当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号工程”。

20多年间,虾稻产业萌芽、兴起、蓬勃。光鲜背后,也面临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的难题。

产业要持续发展,底线更要守牢。3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蹲点调研,看潜江如何破解难题。

失衡的虾稻共作

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宝湾村“虾稻共作”连方成片。(湖北日报通讯员 江诗炜 摄)

宝湾村,地势低洼,是潜江出名的“水窝子”。正是这个“劣势”,造就了“虾稻共作”模式的雏形。

今年已过六旬的“虾稻共作第一人”刘主权,仍坚守虾稻田,干着老本行。提起20年前的那段经历,老人仍记忆犹新。

宝湾村是个水网湖区,每年只能种一季中稻,其他季节都是荒水面,年年种稻年年亏,不少村民抛荒外出谋生。

时任村支书的刘主权为了不让农田抛荒,带头承包60亩低湖田,试着把野生小龙虾投放到稻田里。不料,那一年,收益竟超过水稻。

不经意的成功,引得村民们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虾稻模式迅速在潜江蔓延开来。

“水网密集的村庄,几乎全民养虾。”刘主权回忆,仅宝湾村,虾稻共作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2000亩。

伴随虾稻共作模式,小龙虾迅速火爆起来,价格水涨船高。此时,少数农户开始想“心思”:悄悄缩减稻田面积,拓宽水稻周边的沟坑,投放更多的虾苗和饵料,以获得更大收益。

“虾与稻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两败俱伤。”刘主权暗暗担心。

刘主权的担忧很快得到验证。小龙虾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且存活率高。密密麻麻的小龙虾,挤占了水稻生长空间,同时,小龙虾产生大量排泄物和饵料残渣,稻田水质明显下降。

离宝湾村不足一公里的借粮湖,润泽周边几千亩良田。当稻田里的养殖废水大量涌入,原本清澈的湖泊不堪重负。

宝湾村村民也尝到苦果: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污染严重,小龙虾品质低劣,行情一度跌到谷底。

在无序的野蛮生长之后,虾稻共作模式开始遭到非议。一时间,产业陷入彷徨。

“二八法则”守牢“粮袋子”

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农民走在丰收的田梗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摄)

2012年,事情有了新的转机。

赵脑村,熊口镇最南端的一个村庄,多年来以种植粮棉油为主,少数农民尝试发展虾稻共作,但规模不大。

此时,一家公司的目光投向这个小村庄。

潜江华山公司是一家从事小龙虾出口的加工企业,贸易量不断增长,却遇上了烦心事:欧盟国家对产品品质要求极高,原材料难以保障。

公司决定,建设标准化基地。水源充足、产业零散的赵脑村,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几番协商,赵脑村万亩虾稻示范基地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

迁村腾地,整体流转。赵脑村有耕地7550亩,原本沟渠不畅、田亩不均的小块田,就地平整成集中连片的大块田。经过标准化改造后,赵脑村耕地面积净增3392亩。

记者在赵脑村看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万亩基地一眼望不到边,一派现代化大农业景象。

“当时的理念和模式很超前。”赵脑村村支书赵常洪介绍,基地被划分出189个标准田方,每个田方40亩,均配套道路、电力、涵闸等设施,优先向赵脑村农户发包。

更重要的是,每个虾稻田单元设计,遵循“二八法则”:20%的虾沟和田埂,80%的稻田。

赵常洪回忆,邀请专家科学测算,二八比例既能保证粮食不减产,又能保证小龙虾的收益。“村民若随意更改算作违约。”

同样还是那片土地,经营方式一变,效益大不同——赵脑村年均增产粮食500万斤以上,村民小龙虾毛收入人均4000元以上。

华山公司的探索,给潜江吃下“定心丸”。基于这一模式,潜江在全国率先制定《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明确虾沟面积占比不得超过10%。如今,这一规定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

走在3月的田间,金灿灿的油菜花遍布虾稻田埂。潜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小平介绍,两年前,潜江挖掘虾稻田埂潜力,实施油菜扩种计划。“近三年,潜江市增加虾稻田埂油菜近6万亩。”

喝净水的小龙虾

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3月18日,潜江小龙虾开捕,128道龙虾菜宴四方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摄)

“二八法则”稳住了“粮袋子”,也托住了水安全底线。

在规范的“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优势互补,恰到好处。

纵然有生物链的平衡,但虾稻田里的水质仍然会受外界因素影响。好水养好虾,潜江农民对水的呵护可谓用心良苦。

熊口镇农民赵甫平从事虾稻共作十多年,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通过监控系统察看稻田水质情况。

“pH值有没有升高,溶氧量正不正常。”

采访当天中午,气温超过20℃。赵甫平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赶往基地。驾上小船,拌好生石灰,撒向田中。赵甫平解释,水体钙充足了,藻类能快速繁殖,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

如此上心的,远不止赵甫平。宝湾村养殖户琢磨出给小龙虾“喝豆浆”的方法,当气温升高时,村民将大豆磨成粉,制成豆浆,撒在围沟里。当发现水质不佳时,还会加入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为小龙虾强身健体。

生态养殖技术推陈出新,村民投肥投药习惯悄然改变。李小平介绍,近几年,潜江减少肥料用量、农药用量超过50%。

稻田里的事由农户做,稻田外的事由政府做。四湖总干渠潜江段全长49公里,以往污水入田,导致水稻和小龙虾品质不佳。2019年,潜江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疏通毛细渠,引入汉江水。如今,全市85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

清水入田,还要让清水出田。这些天,后湖管理区农办主任陈新伟天天忙着跑工地,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项目马上开工。陈新伟介绍,虾稻共作中,未经处理的尾水含有氨氮等成分,可能影响水环境。去年,潜江试点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确保尾水达到三类排放。

虾稻共作模式正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去年,一份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报告显示,潜江小龙虾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产地环境要求,小龙虾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其他省市主要养殖区域小龙虾。

虾与稻跨界融合

稳住“粮袋子”与守牢“水安全”如何兼顾?请看潜江破解难题——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

潜江市连片虾稻田。(潜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沉睡一个冬天后,小龙虾悄然上市。

位于后湖管理区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明显热闹起来。眼疾手快的“虾嫂”们左右开弓,不同品级的小龙虾迅速被区分开来。挂着各地车牌的运输车辆排成长队,整装待发。

“16个小时内,小龙虾可抵达全国400个城市。”交易中心负责人郭颂介绍。

早晨下订单,晚上品龙虾,正成为各地食客们的常态。据统计,在全国市场,每10只小龙虾中有3只来自潜江。

从一种养殖生态模式,衍生出一个全国第一的虾稻产业链——虾稻“飞”上蓝天,潜江龙虾餐饮店遍布全国,虾稻主题旅游线路成为打卡新热点,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超600亿元。

冲刺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已定。然而,潜江人也清醒认识到,虾稻产业面临着新的问题。

潜江有小龙虾加工企业约40家,除了餐饮企业相对集中外,小龙虾调味品企业、电商、物流等规模以上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区镇街道。如此一来,企业在物流、科研、废水处理等方面进行重复投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同质化竞争突出。

去年,一个崭新的现代产业园区正式亮相。

园区建设50万吨潜江龙虾精深加工聚集区、40万吨冷链物流暨虾-稻产品集散交易中心、龙虾辅料加工和虾稻精深加工聚集区,集研发、加工、仓储、电商、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目前,新柳伍食品、莱克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投产。

或许在外人看来,潜江虾稻产业一路顺风顺水,殊不知,背后是潜江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艰难破题后的毅然前行。

每年的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虾稻产业都被作为“一号工程”来高位推进,虾与稻的分量同等重要,政策支持不分彼此。

虾与稻的跨界融合,潜江用了近20年时间。经历起起伏伏,虾稻产业欣欣向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守安全底线 攀发展高线

湖北日报评论员

走进水网密布的江汉平原,近距离观察“虾稻共作”,守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保生态安全,三者正“联手”趟出共赢之路。

一块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民增收怎么保证?虾多了,饵料多了,排泄物多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怎么保证?潜江反复探索,有破有立,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致力寻找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难有“金山银山”。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静一动间搭起了粮渔双赢的生态循环系统。从养殖废水大量涌入、清澈的湖水不堪重负、养出的小龙虾品质低劣,到实施全域水体联通工程、疏通毛细渠、引入汉江水,再到试点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确保水质排放达到Ⅲ类,这么多年,潜江的“虾稻共作”在治田理水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催生了产业兴旺之机。

既为粮食稳产增产创造可能,为农田污水处理提供方案,也为提升农田综合经济效益拓展新路径。这样的探索,这样的实践,连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把握与思考,展现了田间地头绿色生态发展的新面貌、新气象。这不是投机取巧,搞机会主义,而是统筹兼顾“转盘子”,以协同推进激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农业现代化是一根“金扁担”。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就要不断创新思维、开阔思路,在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敢于“尝鲜”,善于“突破”。近年来,像“虾稻共作”这样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层出不穷,无论是在稻田里做文章,还是在田埂上写新篇,守好安全底线,用好生态资源,拓展增收渠道,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潜力,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就能在田野上拔节生长,更多的绿色发展就能点缀在水网织就的画卷中。

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大命题,包括方方面面。这个大命题之所以立足水文章,又超越水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域之内,我们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实事求是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近20年,潜江持续探索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坚守的虾稻田里的“二八法则”,所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