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佛山小龙虾养殖场(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1|点击次数:

稻田里养小龙虾的“稻虾共作”模式,

早已有之。

但稻田里养罗氏沼虾,却不多见。

由于罗氏沼虾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稻田里能否养好罗氏沼虾?

高要区白土镇给出了答案。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白土镇罗有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 陈彦成 摄

“虾壳薄、虾身透亮、

虾肉爽脆,味道一绝!”

采购商对高要“稻虾”作出高度评价,

并以田头价50元/斤的价格进行采购。

白土镇去年首次试验“稻虾共作”项目,

取得成效后,

今年由40亩试验田推广至500亩,

种植出来的生态米价值高,

养出的罗氏沼虾品质好,

一田两收益,农户喜笑颜开。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01“稻虾共作”好处多

“你看这浑身透亮的虾,比鱼塘养殖的虾还要好。”8月2日,在高要区白土镇罗有村,高要区伟铭养殖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陈伟杰,举着刚捞上来的鲜虾展示道。基地里水稻已完成收割,稻田四周留出一条沟渠,罗氏虾正欢快游弋其中。收完这一批虾,待再生稻长出禾苗,即可放水继续投放新一批虾苗。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陈伟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虾三代”,他家祖辈都在养殖罗氏沼虾,但却没人尝试将水稻与罗氏沼虾结合。“水稻不施肥、不打药,能确保产量吗?罗氏虾在稻田里生长,品质能保证吗?”当佛山市高明区驻白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找到他时,他对“稻虾共作”模式心存疑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工作队组织下,陈伟杰前往梅州市五华县参观“稻虾共作”项目。了解到该县从零养殖罗氏虾,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亩的规模,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他才吃下了“定心丸”。加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专家的赋能,陈伟杰决定“大干一场”。

在工作队的指导和支持下,陈伟杰盘活了罗有村40亩撂荒地,作为试验基地。“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陈伟杰笑着说,“稻虾共作”是生态种养模式,水稻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可以为虾提供微量元素,以及虾蜕壳时的避难场所;而虾产生的废弃物则作为水稻的营养元素,不用施肥、打药。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在“稻虾共作”田里,养殖户撑着“小船”投喂虾食。 陈彦成 摄

“水稻年产1000斤,但品质和口感优胜,价格卖到10元/斤,还供不应求。”陈伟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虾稻米产值10000元,还额外增加虾的收益。因稻田养虾每亩四五千尾,空间大,疏养的虾病虫害少,更健康,可卖50元/斤。每亩年产虾300斤,产值15000元。这样,一年亩产值可达2.5万元,较普通种稻产值大大提升。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生猛鲜活的罗氏沼虾。陈彦成 摄

02产业可塑性带来无限可能

尝到“稻虾共作”的甜头后,今年,陈伟杰盘活200多亩撂荒地,共种植了约250亩的虾稻田。合作社的成员陈伟强看到成效后,在工作队的推动下,在该镇新村也盘活了250多亩的撂荒地,开展“稻虾共作”和“藕虾共作”项目。今年第一造同样迎来了“稻虾”双丰收。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白土“藕虾共作”项目。翟显华 摄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产业驱动。”工作队队长、挂职白土镇党委副书记黄慧文告诉记者,发展产业要结合本地特色才能走得长远。高要区作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政府大力推动罗氏沼虾的发展,但现有的耕地不能开挖作为鱼塘。经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稻虾共作”正是绿色农业生态下稳粮增收、破解罗氏虾发展瓶颈的好途径。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稻虾共作” 一亩双收。 陈彦成 摄

黄慧文告诉记者,“稻虾共作”的产业可塑性强,农业农村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高要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政策,也提到要发挥“稻虾共作”模式效益的优势。为此,高要区大力推广生态种养“稻虾共作”,并出台了奖补方案,种植100亩以上,每增加1亩奖励1000元。

“有政策的支持,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打造。”黄慧文说,目前,已推动合作社成立公司,打造出“虾稻米”品牌,正在申请认证罗氏虾的品牌商标,将“生态米”“生态虾”做大做强,推向更远的市场。

03产业振兴效应突显

“以前免租两年给别人种玉米,人家勉强种了两年,第三年就跑了,土地又面临着闲置。”陈伟杰说,自从引入项目后,罗有村和新村的撂荒地盘活了,租金从500元涨到了800元,增加了农民的土地租金收入。农民在基地务工,还能获得一笔劳务工资收入。在虾收获时节,基地每天需要八九十名工人抓虾,带动了上百名附近村民就业。

主打一个“靓”!高要养虾有“稻”

▲ 虾农们挑选罗氏沼虾。 陈彦成 摄

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作队创新帮扶模式,带动合作社与村委会紧密联系,激发村委干部配合产业发展的热情,共同把产业发展好。如今,罗有村集体经济从0元跃升至26万元。

“罗有村从后进村变前进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也更好地改善村基础设施。”黄慧文欣慰地告诉记者,“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也带动了土地租金上涨。农民手中的土地值钱了,也愿意将撂荒地出租,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吸引更多项目注入。

来源:高要发布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