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沙蚕养殖技术(江苏一高校师生探索虾蚕混养新模式,每亩可增收1500元以上)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2|点击次数:

“将对虾和沙蚕混养,不仅能净化养殖环境、提高对虾成活率,还能收获成品沙蚕,提升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吕富教授告诉记者,他和学生们致力于探索虾蚕环保高效混养模式,帮助对虾养殖户繁育大规格沙蚕苗种,提供虾蚕混养的技术指导,每亩可增收1500至2000元不等。

江苏一高校师生探索虾蚕混养新模式,每亩可增收1500元以上

图为同学们正检测池塘水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顾仁凯 供图

供不应求,产量质量却难提升

对虾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由于对虾的饲料利用能力较低、池塘底质逐步老化等原因,对虾池塘高密度养殖极易爆发大规模虾病,常使对虾养殖户蒙受巨大损失。

学生团队负责人张爱龙解释说,虾类摄食时用前足抱住食物颗粒啃食,会产生许多食物碎屑散失水中。此外,其粪便中也含有较多有机质。研究显示,人工投饵输入虾池的氮仅有19%转化为虾体内的氮,其余大部分以残饵和粪便的形式积累于虾池底部,逐渐转变成有毒有害物质并滋生病原微生物危害虾类健康。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养殖户常借助大量换水来调控水质,容易造成养殖池塘及周边海域水环境的恶化,加剧对虾传染性病害的蔓延,迫使养殖户大量重复用药,进而增加了病原生物的耐药性,形成恶性循环,并带来对虾严重的药物残留问题。“2019年,我国对虾总需求量达200多万吨,其中进口量超过65万吨,进口额超过50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对虾进口第一大国。对虾一直供不应求,但产量与质量却很难提高。”吕富教授说。



江苏一高校师生探索虾蚕混养新模式,每亩可增收1500元以上

图为沙蚕大规格苗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顾仁凯 摄

潜心研究,开创虾蚕混养新模式

沙蚕俗称海蚯蚓,素有“池塘底质清洁工”和“万能饵料”美称。学生团队成员林璐介绍说,虾蚕环保高效混养模式,就是将沙蚕引入到对虾的养殖环境中,由于沙蚕栖居于池底洞穴中,以含有对虾残饵和粪便的泥土为食,可以有效清除对虾残饵和粪便,维持良好稳定的养殖环境,从而实现对虾的清洁、安全、高产、健康养殖。但沙蚕的高价格、低产量限制了虾蚕混养模式的推广。长期以来,沙蚕主要依靠海边采挖获得。但渔民大肆采挖和环境变化导致野外的沙蚕产量大幅下降。而且这种采挖方式还会导致海边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养殖业的发展和钓鱼业的兴起,市场对沙蚕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一公斤沙蚕能卖到20多美元。而沙蚕的大规格苗种育成率不到5%,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野生捕捞或外塘养殖的沙蚕,携带病原的风险也比较高。

从2009年起,吕富教授带领学生开展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师生团队先后申请了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技术、双齿围沙蚕饱和湿土养殖技术等专利6项,发表了科研论文10多篇,建立了系统的双齿围沙蚕大规格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较常规育苗技术,我们的优势在于大规格沙蚕苗种育成率高,单位面积苗产量高,育苗成本更低、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繁育体长1厘米以上的沙蚕大规格苗种,满足大规模推广虾蚕混养的需求。”吕富教授说,早在2011年,他们团队就取得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的技术突破,从受精卵培育至体长1厘米左右大规格苗种的育成率达到40%以上,单位面积的苗产量达到每平方米10万尾以上,成品沙蚕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

科技惠民,每亩可增收1500元以上

科研成果不能仅满足于写在纸上,更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2017年,吕富教授团队与盐城市多家公司合作,制定沙蚕育苗、养殖及其与对虾混养的省级标准3项,并派遣技术人员到企业,为其繁育沙蚕大规格苗种并指导开展了500亩虾蚕混养中试。

与传统的对虾高密度单养模式相比,混养的优势明显,每亩可增收1500至2000元不等。由于混养增效显著,2018年3家公司在团队指导下将虾蚕混养面积扩大到6500亩,仍取得非常好的增效,2019年又新增2家公司推广对虾沙蚕混养,虾蚕混养面积扩大到15000亩,累计为养殖户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



知否青年说整合自中青校园、盐城工学院(通讯员:顾仁凯 渠颜颜)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