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林蛙养殖风险(林蛙在跳,人们在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在山里待久了,很多信息都不知道从何获得,更不知道是否准确,还好有网络,一点一点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去年有幸看了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写的关于林蛙产业的一封信,了解了不少信息,很骄傲的是我们的行业还有院士支持。昨天写了点东西,看到了大家的评论,由于时间原因,没有一一回复。从中我也看到了不了解这个行业读者的评论,其中有一条是说我是坐办公室的,其实不是哈,我是地地道道的实干派,在山上呆了20个年头,黑吉辽大大小小的蛙场走访了几十上百个,所以读者不用怀疑我是否了解林蛙产业,且很自信的说,个例不代表全部,以点带面不负责任的事情,至少我不会干,最简单的证实我说的一个办法就是,您来蛙场做客,也希望所有不了解的人来山里转转,春天听听蛙鸣,看看满池的蝌蚪,秋天看看收获的景象,看看成百上千斤放生小蛙的壮观场面!其实,我也想说,希望专家们也能来看看,10年,两个10年,三个10年,一群下岗工人,响应林业系统号召,把最美好的年华都扔给了大山,看看我们是否在养,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用最了解这个行业的语言跟您汇报汇报这二三十年山里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刚出生,辽宁、吉林就开始偿试林蛙养殖,方式为利用林蛙生存的天然林环境,以人工养殖蝌蚪,天然放养林蛙的方式进行,史称“封沟养殖”,获得成功后在东北三省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改称“半人工养殖”,进入2000年技术已经完全成熟。2003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可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当时还将东北林蛙称为中国林蛙,现在,已将此养殖方式称为林蛙生态放养模式。总放养量已超100亿只,现在标准化放养场的林蛙密度已比天然没有养蛙区的林蛙密度提高了100多倍!使该物种完全脱离了濒危状态!林蛙被称为“森林卫士”,只吃害虫,不吃一草一木,是其它食肉动物的食物,处于食物链的低端,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养殖林蛙的回捕率仅为放养量的不到3%,97%以上都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了贡献。据报道,一只成蛙每年即可吃掉一公斤的森林害虫,养殖户所养的林蛙加起来一年即可吃掉10亿公斤的森林害虫,(说需要飞机打药的那位读者,去吉林的其它地区和黑龙江看看,林业局有没有打药,据我所知,这两个省有1000多个林场,您看到的少了些),养蛙区以林蛙为食的其它野生动物均有了充足的食物,所以,林蛙生态放养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下面是在网络上摘录的一些文字,希望能给大家做一些参考!

野生动物与人工驯养野生动物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种属关系。狭义的野生动物又称野生来源动物,“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的各种动物均称为野生动物。”( 马建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在野外的野生动物和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是两回事,要区别对待和区分管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目的,一个是保护,一个是利用。对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利用,公众要理性对待,一起谴责、一棒子都打死有失偏颇。(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究员魏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工养殖的就应该是人为养殖的动物。野生动物就是野外自然生长的动物,完全没有人为喂食。只要定义好人工与野生的概念就能例出可食和禁食名单。大众化的,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再说单纯依靠法律禁止也阻止不了人类偷着吃。不能因噎废食。通过现在的科学手段区别出那些具有高风险健康隐患的坚决不能吃。(节选于《在“禁野”问题上听听所有养殖野生动物户的心声》 原创 作者:梦入洪荒明 绣痴堂)

东北林区地域广袤,养蛙人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守卫着这片绿水青山、美丽家园!养蛙人不敢奢望,只请求,专家们能来山里转转!是留是禁,让我们体体面面回头对那几十年说一声:老伙计,辛苦了!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