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稻鱼养殖技术(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你听说过稻田养鱼吗?曾经一段时间这种在稻田里养鱼的方式几乎火遍了全中国,有不少农户依靠这种方式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你是否注意到,近几年来这种养殖模式似乎悄悄消失了,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很难再看到对这种模式的介绍了,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国国土绝大部分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平原面积仅有115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总领土面积不到12%,平原总面积屈居世界第六,甚至远不及美国、巴西等领土面积小于我国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大面积的山地和丘陵让这里的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也因此发展出了梯田这一独特的形式。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收入,光靠简单的农业种植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中国古人就研究出来了一种“稻鱼共生系统”也就是今天的稻田养鱼。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种稻鱼互作的模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上世纪末,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开始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在水稻田里,农民们向其中投放如鲫鱼、鲤鱼、草鱼、鳊鱼等常见家鱼或者是像泥鳅、黄颡鱼这样的特色鱼种。在鱼的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取食水稻害虫,降低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产生的排泄物还会作为肥料滋养水稻的生长。稻子间的空隙则成为了鱼生存的空间,鱼在水中游动相当于松动了土壤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等到水稻长到枝繁叶茂的时候还成为了鱼躲避天敌的绝佳场所。这样看来稻田养鱼不论是对鱼还是水稻都是有利的。以水稻花为食的鲤鱼还被冠以“稻花鱼”的美称,这种不需要人工饲养的鱼肉质细腻,售价也比一般的鲤鱼高出不少。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稻鱼互作的稻田里出产的大米品质也要好很多。通过这种方式农民的收入确实是提高了不少,甚至出现了年赚600万这样的新闻。看到稻鱼互作带来的丰厚收益,不少农民开始在稻田里喂养价值更高的小龙虾甚至乌龟等经济动物,一时之间水稻田里搞养殖开始风靡大江南北。

这样看似对鱼、稻、农民都有利的发展模式,为何如今却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呢?

首先,稻田里的鱼虽然能够吃掉不少对水稻害虫,但是鱼类的取食毕竟是有限的,仍然有许多害虫和杂草并不能通过简单的鱼类取食被消灭,特别是像稗草这种长得跟水稻差不多高的杂草更是不可能仅凭鱼就能有效控制。在以前农民还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来消灭这些害虫和杂草,但是养鱼的稻田里却不行,一旦喷洒农药势必会引起鱼的死亡造成损失。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劳动成本的提高也让人工灭虫除草变得不切实际。而且也不能在这些稻田里使用化肥,因为化肥同样也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效果差一些的有机肥甚至不施肥。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其次,稻田养鱼模式下时候养殖的鱼种往往都是个头比较小的,但是这些小个体的鱼类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所以农民朋友们开始往水稻田里投放能够长得更大的鱼种。

这样一来就会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水稻田的水深。因为大个体的鱼需要有足够的水深才能有效躲避天敌的捕食,所以这些田里的水要比一般的深不少,但是对于水稻来说水太深不利于根系的呼吸生长,严重的还会导致根系的腐烂。而且水稻田的水流动性比较差,水质很难得到保障,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控制就很有可能引发鱼儿的大面积患病甚至死亡。

这种稻田的抗灾能力也不太好,一旦遭遇天灾农民不仅要承受水稻与鱼苗的双重损失。这样看来,稻田养鱼不仅风险高,为了同时迁就鱼和水稻也让两者的收成同时受到了不利影响。

最后,由于部分农民仅仅是在水稻快要收成的时候往稻田里投放鱼,用 “泡澡鱼”来冒充价格更高的稻花鱼来欺骗消费者,降低了市场对于稻花鱼的整体印象。专业养殖户的大量涌现,在池塘河库养出来的鱼个大味美价格还比较便宜,相较之下体型较小的稻花鱼在面对这些鱼时并没有多少竞争力。再加上稻田养鱼的农民往往都是自发组织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也不像专业养殖户那样保持较大的养殖规模,因此稻花鱼的价格一跌再跌,通过养鱼给水稻田带来的收入提升也越来越不明显。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在收入提升有限的情况下,在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推广的今天,稻鱼互作的水田里还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化设备进行水稻的播种和收割。随着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发展的今天,要想播种和收割大面积种植的水稻不仅很难找到充足的劳动力,即便是找到了充足的劳动力,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要比普通水稻田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这样一来稻田养鱼的优势进一步被削弱,稻田养鱼遇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在我国广袤的西南地区梯田中,这种稻田养鱼的模式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时至今日在当地仍然有不少农民朋友还在使用这种模式。那么,这些地区是如何突破收益局限的呢?

什么是“稻鱼共生”?曾风靡全国的养殖方法,为何如今没人养了?

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以稻田养鱼为特色发展旅游业,通过吸引游客让游客体验稻田抓鱼这种小时候的快乐来发展旅游经济。这样一来不仅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稻田养鱼的生态价值保留这一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还能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国古人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来发展特色农业的创举直到今天仍然具备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如何让这些特色农业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仍然是需要新时代的人们好好思考。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他们今天又发展的怎么样了呢?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