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杂交生鱼养殖技术(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杂交鳢,又称杂交生鱼,是以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a)为亲本人工培育出的品种。杂交鳢习性与亲代相似,喜水草茂盛的水域,耐低温,适应环境能力强,肉食性,鱼苗期经驯食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至商品鱼;养殖4-5个月体重可达1~2斤,亩产可达8000~10000斤,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产量高、刺少肉多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等特点,因此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广东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放养前准备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无污染、环境安静、水源充足、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以长方形、东西走向为佳,鱼苗培育池面积为1亩~2亩、水深0.5m~1.5m,养成池面积为2亩~5亩、水深1.5m~2.0m。


2. 水质要求

养殖用水要严格经过过滤、消毒等方式净化处理,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要求。养殖水体消毒可使用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海因类、季胺盐类和碘制剂等,使用方法参照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


3. 设施设备

成鱼养殖池及鱼苗培育池按0.35kW/亩~0.5kW/亩配备叶轮增氧设备。也可配备低功率增氧设施,功率按0.1kW/亩~0.15kW/亩,即每亩配备5~6台轮流开机,保证24h均有一台在运行。


4. 清整消毒

提前做好底层淤泥的清除、修整池塘、晒池等工作,于放养前10d~15d加水至5cm~10cm,随后使用生石灰50kg/亩~75kg/亩,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5%以上)5kg/亩~10kg/亩,或茶粕10kg/亩~20kg/亩(使用前用水浸泡24h)全池泼洒消毒。


5. 培养饵料生物

清塘3d后抽去消毒水,再注入新水80cm~100cm,注水口用网目孔径0.42mm~0.25mm(即40目~60目)网袋过滤。加注新水后,可在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浮萍等,以供生鱼隐藏休息。在鱼苗下塘前5d~7d培养饵料生物,施放碳酸氢氨5kg/亩~7.5kg/亩或经发酵的复合有机肥100kg/亩~150kg/亩,使用的肥料需符合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并调节水体透明度至20cm~30cm。鱼苗下塘7d~10d后再追肥1次以便育饵,施放碳酸氢氨1.5kg/亩~2.5kg/亩,或经发酵的有机肥50kg/亩~75kg/亩。


养成期

1. 培苗池苗种驯食

每年5月至8月进行苗种放养,将需驯食的苗种放至培苗池,放养密度为5万尾/亩。鱼种下塘后长至3cm时,即开始人工驯食,整个驯食过程需10d-15d。驯食需搭设食台,在塘边水面下20cm~30cm处,用网目孔径0.59mm~0.42mm(30目~40目)的网片搭建尺寸为2.0m×1.5m斜坡状的食台,食台位置随水位变化进行调整。驯食投喂时,先泼水或用工具敲击,再将制成团状的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日投喂4次~6次,每次投饲量以1h内吃完为宜。具体驯食过程投饵比例见表。

驯食成功后撤去食台,用PVC管等在原食台位置搭建食框,投喂膨化浮性生鱼配合饲料至食框内,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日投饵3次,上午、中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间隔3h~4h。


2. 养成池苗种放养

培苗池鱼苗长至5~8cm时按规格大小筛分并放养至养成池,同一池塘所放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以减少个体之间因大小悬殊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放养应选择体表光洁、无伤无病、健康活泼的鱼苗,密度为1万尾/亩~1.5万尾/亩。


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3. 养成期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投喂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原则,每日投喂3次,上午8-9时,下午13-14时,晚上18-19时各投喂1次。投喂饲料粒径大小随鱼体生长适时调整,鱼重50g/尾~100g/尾,投喂粒径3.3mm~4.2mm饲料;鱼重100g/尾~150g/尾,投喂粒径4.8mm~6.0mm饲料;鱼重150g/尾~300g/尾,投喂粒径6.5mm~8.0mm饲料;鱼重300g/尾~500g/尾,投喂粒径8.0mm~10.0mm饲料;鱼重>500g/尾,投喂粒径10.0mm~12.0mm饲料。每次投喂后应检查鱼的摄食情况及饲料食用情况,遇异常情况如鱼有浮头、病死、恶劣天气时,应推迟投喂或酌情减少投饲量。


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2)巡塘管理。一是做好巡塘检查,每天至少早、晚各巡塘(池)1次,观察鱼群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害发生等。如有活动异常现象,应立即捞起检查,若因病害原因引起的应及时治疗,防止鱼病进一步传染。对发现的病死鱼,应做无害化处理并深埋。二是做好池塘设施检查,重点关注进、排水口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渗漏现象等,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三是做好针对极端天气下的应急管理,如暴雨天需严防因塘水溢堤导致的逃鱼现象。四是做好鱼体大小规格观察,不管是驯食过程还是养成期,应多观察鱼体生长情况,若大小规格统一则不需筛分,若出现鱼生长速度不一致时则需及时筛分、分池饲养。

(3)水质管理及调控。夏、秋季以绿色或黄绿色的水色为佳,冬、春季以黄绿色或茶褐色的水色较好;水色清爽亮泽、悬浮物少,保持池塘水深在1.5m左右,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在成鱼养殖前期,每周换水约1/3,每15天换水4/5,换水前后,温差控制在2℃之内。可通过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前期可添加异养型有益微生物制剂辅助肥水;养殖中、后期,每10d~15d可施用一次异养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定期检测池塘的水质指标,每天早上7:00前采底层水样测定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溶解氧;每天6:00-7:00、15:00-16:00各测定一次pH值,pH值日变幅宜在1以内。

(4)增氧设备使用。溶解氧应保持在4.0mg/L以上。中午和凌晨增氧机可全开,时长为5h~6h,其余时间开动一半增氧机;阴雨或下雨天,需根据情况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长。养殖60d后,增氧机增到12台/hm²~15台/hm²,除每餐投喂停机20min~30min外,需全天开机增氧。若池水深达2m以上,养殖中、后期要适当配置6台/hm²~8台/hm²的射流式增氧机或鼓风机与水车式增氧机搭配使用。


病害防治

贯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可不定期在配合饲料中加入各类营养添加剂、免疫增强剂,增强杂交鳢自身免疫力,病害防治使用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的规定,商品鱼上市前需遵守休药期的相关规定。


1. 诺卡氏菌病。发病季节:主要发生于3-9月,水温20~28℃时均可流行,各阶段鱼体均可感染,但2龄鱼感染较多。病程表现稍缓,从感染到发病需时10-15d。

症状:病程长;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有时肛门红肿,体表无明显症状;患病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肛门红肿,腹部膨胀;剖检可见在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

预防措施:选择优质、健康、检疫合格的苗种;控制放养密度;选择优质饵料,科学投喂;定期做好池塘清淤及水体消杀工作;做好水质调控,保持水质良好,保证溶氧充足;在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免疫力。


2. 舒伯特气单胞菌病。发病季节:主要发生于每年6-10月、水温30℃为流行高峰期,1龄鱼感染较多。病程较急,发病到死亡仅2-3天。

症状:发病较快,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色发黑,体表有斑点状出血点,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剖检可见在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出现平滑、柔软、边缘界限不清晰的白色结节。

防治方法:选择优质、健康、检疫合格的苗种,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避免过量投喂;定期清淤,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改善池塘环境,定期调控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保证溶氧充足;在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免疫力。


3. 水霉病(肤霉病或白毛病)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早春和晚冬是此病流行的最适宜季节。

症状:病鱼全身生满菌丝,伤口处着生棉絮状的灰白色或白色毛状物,其深入肌肉内,菌丝与肌肉细胞紧紧缠绕粘附,毛状菌丝逐渐扩大,组织不断坏死。病鱼卵布满菌丝,菌丝穿出鱼卵的卵膜,在水中如放射状的白色绒球。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鱼、搬运和放养过程中操作要细心,勿使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8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8-10分钟,以杀灭水霉病。用0.04%的食盐与0.04%的小苏打混合溶液,浸泡病鱼直至抑制水霉发生或全池泼洒。


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琳娜 杨先锋 李奕雯 吴亚梅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