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养殖革胡子鲶鱼(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说起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种鱼在中国也被称为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这种鲶鱼原产自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传统食物来源。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尼罗河流域示意图

在70年代初期,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巨大压力,西非和中非的土著居民开始尝试人工养殖革胡子鲶,每公顷水面的年产量从6吨逐渐提高到了16吨。由于生命力顽强、生长快、肉味美,革胡子鲶很快就成为了非洲乃至中东地区的主流养殖品种。从80年代开始,中国、越南、印度、巴西等国纷纷引入了革胡子鲶,其分布范围也由此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革胡子鲇

在过去的40年里,革胡子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大,如今已有23个不同的省份开展了人工养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份养殖的革胡子鲶逃逸到了江河湖泊中并形成了稳定的野生种群,对此很有必要加强防范与管理。

革胡子鲶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污水环境中也能存活下来,有时在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革胡子鲶也因此被扣上了“垃圾鱼”的帽子。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野生的革胡子鲶并不适合食用,体内积蓄的毒素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污水河流中的革胡子鲇

相对而言,人工养殖的革胡子鲶更加安全,品质更有保证。革胡子鲶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而且更偏爱荤食,呈味氨基酸含量高,因此肉质非常鲜美。由于营养丰富、养殖产量也不高,革胡子鲶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售价都明显高于罗非鱼,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食用鱼。

然而,受盲目放生、强降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革胡子鲶很容易逃逸到野外环境中生长繁殖。早在2003年,中国就对具有潜在威胁的外来物种进行了调查评估,其中在10种外来鱼类中,受到特别关注的就是来自非洲的革胡子鲶。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革胡子鲇的跳跃能力很强,如果不加围网就很容易逃逸到自然水域

革胡子鲶食性贪婪(每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8%~15%的食物),习性凶猛,能够通过直接捕食、食物竞争、改变食物网的结构等方式对本地鱼种造成威胁。

以本地胡子鲶为例。革胡子鲶的生长速度比本地胡子鲶更快,个头儿也更大,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革胡子鲶的过度繁殖很容易导致本地胡子鲶的栖息地退化,后者感染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革胡子鲇在部分河道泛滥

截止到目前,人们已发现的最大革胡子鲶长到了1.7米,体重足足有60公斤,是自然水域中的顶级猎食者。除了人类,成年的革胡子鲶几乎没有天敌,不仅能捕食广东鲂、草鱼、鲤鱼等本土鱼种,还能捕食鸽子、黑水鸡、青蛙以及小型哺乳动物,潜在的生态威胁不容小觑。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放眼全国,有不少地区都已经发现了野生的革胡子鲶。在北方,从黄河的小浪底水库到黄河三角洲,革胡子鲶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入侵物种,这很有可能和宁夏、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水产养殖活动有关。

在长江流域,革胡子鲶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上游的宜宾江段、秭归江段以及下游的安庆江段均有野生种群的分布。而在纬度更低的华南地区,革胡子鲶的分布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几乎遍布整个珠江流域,这一地区的“受灾”情况为全国之最。

和罗非鱼一样,革胡子鲶也属于热带鱼种,但革胡子鲶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在5-10℃的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存活。如果考虑到气温的限制因素,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逃逸的革胡子鲶“难成气候”,但在珠江流域,野生的革胡子鲶就值得高度警惕了。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革胡子鲇在珠江流域的分布范围

珠江是中国的第三长河(如果按流域面积划分,则属于中国第二大河),全长2320公里,流域面积为45.3万平方公里。截止到2020年,在广东境内的珠江水系发现的外来水生物种就有18种,比较常见的有罗非鱼、食蚊鱼、革胡子鲶、麦瑞加拉鲮以及大口黑鲈。

华南地区之所以会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和这里的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

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则为1200~2200毫米,非常适合热带鱼的生长与繁殖。在每年的5-7月,华南地区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强降雨,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届时,沿河两岸的养鱼池塘往往首当其冲,鱼虾龟鳖逃逸的事件时有发生。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华南地区的鲶鱼养殖基地

在2009年4月~2010年8月,国内的研究人员曾使用垂钓、刺网、拖网等方式对华南地区江河中的革胡子鲶进行了调查,最终共采集了229个样本。研究人员对这些样本进行称量后发现,最大的革胡子鲶体长达到了110公分,最小的也有12.3公分

在这些鲶鱼的肠胃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各种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本地鱼类(包括鳗鱼、鲤鱼、鲫鱼、广东鲂、麦穗鱼)的尸体,这些食物足足占据了胃容量的5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逃逸的革胡子鲇不仅能正常生存,而且还“大快朵颐”,成了本土鱼类的“杀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有17只鲶鱼的性腺已经发育成熟,怀卵量多达20万枚,这些现象都表明革胡子鲶已经在珠江流域站稳了“脚跟”,建立了稳定的繁殖群体。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革胡子鲇的胚胎发育过程

在过去的10年里,中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对珠江流域的革胡子鲶又进行了数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到了西江、东江、鉴江、谭江以及北江。而在深圳的观澜河,这种鱼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成了当地绝对的优势鱼种。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阔的洪泛平原上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浅水池沼,这也为革胡子鲶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另外,华南地区的水系呈网状分布,大多数河流之间都相互连接,这种四通八达的水网系统也非常有利于革胡子鲶的种群扩散。

革胡子鲶侵入黄河,非洲的“救命鱼”,如今成珠江“祸患”?

海口“垃圾鱼”后续:鱼塘水抽干满地“垃圾鲶鱼”现身

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还没有对革胡子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野生群体的繁殖状况急需进一步的监测和调查。与此同时,革胡子鲶在国内的养殖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减少人为的盲目放生和逃逸事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减少盲目放生,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对于减少逃逸事件,则可以通过在养殖场周边设置防逃网等装置来避免,对养殖户来说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于革胡子鲇的繁殖扩张,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