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南方螺养殖(小田螺也有大收获清远这名贫困户带动7户养螺)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养螺收入高了,7户村民也都跟着养起了螺,最初试养的50斤螺生出13亩‘螺子螺孙’。”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和平村的螺田里,贫困户冯绍庆弯腰摸索几下,双手就捧起了一把大拇指大小的螺,笑意盈盈。

2017年开始,冯绍庆在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干部张武龙等人的带领下,用1.6分田率先试水养了50斤螺。现在自家螺田已经扩大到3亩,一亩田螺每年可以带来5000多元收入,仅此一项每年家庭能增收近15000元。

冯绍庆还利用螺田的福寿螺养起黑皖鱼,自发将种植的2亩水稻扩大到近10亩,也种了马蹄和莲藕、养殖阳山鸡,走“多样化”“立体化”种养道路,闲暇时间还会去做建筑工,实现增收脱贫摘帽,2018年12月到2019年11月家庭可支配收入合计7万元。“收入更高,项目也比以前更多,但却更省心省力了。”

小田螺也有大收获!清远这名贫困户带动7户养螺

贫困户种植的田螺,目前一亩每年可产约500斤,每斤8—10元左右,销往附近的山庄、饭店以及开拓电商平台,供不应求。陈国飞摄

自投“螺”网

从“试水”养殖到主动“养深一层”

视线穿过水面,田螺静静躺在水底。螺田旁边,则是冯绍庆一手一脚主动修建的水渠。“搞好了水渠,引水方便了,田螺也会更好养。”他说,修建水渠是准备做“长期生意”,将自己的“田螺产业”养深一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支持了修建水渠所需的9000元物料费用。

“每天早上都会像晨运一样走走田边,看着鱼和螺,很开心。”时常会有贫困户到冯绍庆的田里取经求教,他也乐呵呵地对村民说起“养螺心经”。现在的冯绍庆,已经是阳山县七拱镇和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冯绍庆的带动下,村中7户贫困户也加入了养螺的队伍中,从他那里引进了螺种,全村总共养螺13亩。

如今的冯绍庆,俨然村里的养螺“技术大咖”。不过此前,“缺技术”是他的主要致贫原因之一。

“我不怕苦、肯干活,但是我没有那个头脑。”小学毕业的冯绍庆,此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水稻以及养鸡等,家中三个孩子最大的才刚上初一,妻子要照看孩子走不开,全家的经济重担都在他一人肩上。因为收入单一,2015年冯绍庆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00元。

改变出现在2017年初。最开始,张武龙带领驻村工作队摸索了养殖稻田鸭等多种方法,但扶贫效果都不理想,2017年初,他注意到当地有一道远近闻名的名菜田螺煲鸭,七拱镇对田螺的需求量很大,但本地却不产田螺。“经考察,田螺养殖项目投入低、产出快、收益优,且和平村气候、水质适合田螺养殖,又有市场需求。我们意识到这项目不错,就先动员勤奋、又想做事的冯绍庆尝试养螺。”张武龙说。

小田螺也有大收获!清远这名贫困户带动7户养螺

贫困户冯绍庆双手捧起一把大拇指大小的螺,笑意盈盈。陈国飞摄

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奔赴黎埠镇的田螺养殖场,虚心学习养殖田螺技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冯绍庆开辟了一个1.6分的螺田,养了50斤螺。田螺可以上市的时候,驻村工作队以及和平村干部也到村里的饭店、农家乐、山庄等拓展销路,一个产、销结合的田螺养殖项目建立起来,也让冯绍庆等贫困户看到希望,主动扩大养殖。

“饭店隔几天就会打电话过来订螺,销路不愁。”冯绍庆介绍,当前他养殖的田螺,每亩年产500斤螺左右,一斤可以卖8-10元。而养螺也相对省心,只需早晚走走田,适当喂养,白天还可以出去做建筑散工,一天可以赚200元。“这块螺田,现在就算给我十万块我也不愿意卖呢。”

“无论做什么,都要勤劳才能做成。”随着女儿也逐渐长大,冯绍庆的妻子也可以抽空来田里帮忙,加上村里光伏等项目分红,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是2015年的4倍多,家中日子也越过越好。

着眼脱贫主体

“三引导”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和平村田螺养殖从一张白纸到如今的欣欣向荣,过程并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贫困户以不懂技术为由,不想尝试;或者怕没有销路,担不起风险;有的甚至慵懒惯了,不想做太多……

“这是贫困户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的具体表现。”张武龙说,驻村工作队找准症结,用好“三引导”措施,即典型引导、宣传引导和政策引导。通过培养积极勤奋的村民探索养殖市场需求大的田螺,成功后再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引导,以及利用学院和清远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政策加以引导的方式,实现志智双扶。

一方面,对于扶贫发展的新路子以及各项鼓励政策,驻村工作队专门召开会议讲、上门入户宣、田间地头谈,逐家逐户打消贫困户顾虑,激发贫困户斗志。另一方面,给贫困户请来田螺养殖“指导老师”,让冯绍庆给贫困户“上上课”,传授田螺养殖经验,讲解田螺养殖窍门。经过努力,田螺养殖的成功经验引起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关注,也就有了7户贫困户自投“螺”网的一幕。

小田螺也有大收获!清远这名贫困户带动7户养螺

在冯绍庆的带动下,村中7户贫困户也加入了养螺的队伍中,全村总共养螺13亩。陈国飞摄

“贫困户是脱贫对象,也是致富主体,他们不想干或没这个意识,那么扶贫也就根本做不下去。”在近日举行的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张武龙如是谈起自2016年驻村扶贫以来的感受,实现长效脱贫最终还是靠贫困户自身,因此,帮扶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尤为重要,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也是自身优势。

在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12月20日,和平村田螺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冯绍庆等15户贫困户发起成立,由冯绍庆作为带头人,负责管理合作社的日常运作等。以合作社为平台,贫困户的个体养殖被整合为集体经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贫困户提供从种苗、技术、管理、销售等“一条龙”帮扶,未来还计划带领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打通销路。

同时,该院以“帮扶单位+村两委+合作社”的模式多维合力,确保贫困户田螺养殖项目扶上马、送一程,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据统计,和平村有贫困户121户244人,截至目前已全部脱贫退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学院驻村工作队撤离前会将扶贫措施固定下来,以及将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培养起来,由他们继续带领贫困户及村民致富。”在张武龙眼中,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日畅等村“两委”班子成员就是这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在帮扶工作各个环节中都参与了进来,大大提升“战斗力”。

【记者】陈国飞

【作者】 陈国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