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斑节虾的水循环养殖(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3 常见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3.1 病毒性病害

目前已知的斑节对虾常见病毒种类包括: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虾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坏死病毒(IHHNV)、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以及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行业对于病毒性病害的治疗还没有突破性成效,只能坚持预防为主。首先选择SPF的健康斑节虾苗,从源头上杜绝病毒携带,其次在养殖过程中从水处理、投喂品等方面严格防控病毒的带入,最后养殖过程一旦出现上述病毒感染的相关症状,取样检测确定病毒种类,适时起补或处理,减少病毒的扩散传播,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和养殖风险。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选择检测合格的SPF苗种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白斑病

3.2 细菌性病害

目前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病症有:白便、黄黑鳃、烂鳃、肝胰腺坏死、甲壳溃疡(褐斑)、尾节损伤、红变以及偷死等,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部分病症也属于其他病害的并发症,当出现类似细菌性病症时,证明细菌的含量已经超出对虾的耐受范围,需要立即采取办法进行治疗,否则病害会进一步加重。防控细菌性病害的原则是“防大于治、防治结合”,每天采取防治措施,对养殖水源进行预处理,定期消毒养殖水体,及时补充有益菌,拌料投喂增强对虾免疫力和体质的营养品,科学投喂饵料等等;出现环境异常条件、虾苗异常反应时,需采取紧急措施,大量换水、立即减停料、增加溶氧量,判断病因,然后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或适当的药物处理,控制住有害细菌的滋生,缓解对虾的病症。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白便爆发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白便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斑节对虾黄鳃

3.3 寄生虫病害

斑节对虾属于底栖泥沙类对虾,有明显的潜伏行为,沿池壁游动觅食,正是这种生活习性,斑节对虾尤其容易受到纤毛虫病的困扰,导致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及单缩虫等寄生在虾体表面,少量附生于虾体时,症状并不明显,当虫体大量附生时,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外观呈黑色,体表呈灰黑色如绒毛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不蜕壳,生长受阻,还易引起其它并发症,防治方法是排低水位,使用杀灭纤毛虫的药物。斑节对虾养殖前期还要防控丝状藻类的寄生,例如刚毛藻及浒台等,提高水位,少量多次的添加用水可有效防止丝状藻的大量繁殖。此外,微孢子虫(尤其虾肝肠胞虫,EHP)的寄生甚至已成为斑节对虾及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头号病害,可寄生在对虾的各组织中,尤其在肝胰腺中,导致对虾生长缓慢,虾苗规格差异显著,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同时与对虾白斑病的爆发有很大的关联性,危害极其严重。目前针对微孢子虫还没有治疗药物,防控措施与对虾病毒性病害类同。

3.4 生理性病害

斑节对虾养殖过程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软身偷死、蓝体、脱壳异常、肌肉坏死及虾体痉挛等,通常发病的危害性较低,发病原因多为养殖水中的水质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对虾营养摄入不足等所致,与病原性微生物病害没有关联性。因此,对于斑节对虾的生理性病害防控相对简单,定期跟踪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确保各指标处于稳定的范围内,同时注重饵料营养的投喂,及时补充水体多矿类物质,确保微量元素充足,通过营养的强化,可大大减少斑节对虾出现软身、蓝体的现象。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软壳、软身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蓝身症状

4 小结与展望

国内斑节对虾的养殖在历经对虾产业发展的历史年轮滚动后,起伏跌宕,但斑节对虾始终没有离开过历史舞台,近年来,斑节对虾养殖的兴起,让广大养殖者重新看到了对虾养殖的盈利性,重拾对虾养殖信心,因此,斑节对虾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可期可待。鉴于目前养殖大环境不断的恶化,水质污染严重,对虾养殖受到了极大威胁,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通过开展斑节对虾的低密度、大规格、循环水精准化轮养、套养等高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实现斑节对虾的高值、高附加值的养殖优势,也更能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但是,斑节对虾的高健康养殖之路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要实现养殖稳产、创收,仍需要整个行业的推动。

斑节对虾养殖热潮汹涌(四)

自然、正常的斑节对虾体色


全文完结。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