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青蛙养殖技术方法(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0|点击次数:

青蛙是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别称田鸡、蛤蟆等,其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同时有“农田卫士”之称,开展青蛙养殖既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天然野生资源的恢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吧!

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青蛙的生长过程

1、蛙卵:青蛙的繁殖的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过程中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同时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时间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2、蝌蚪: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当蝌蚪成熟了后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

3、幼蛙:蝌蚪经过变态发育长出四肢,尾部被吸收,上岸生活,由于生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生命力很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如环境干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会使其死亡。

4、成蛙:幼蛙经过一系列的生长长成成蛙,其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

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青蛙的养殖条件

1、温度:青蛙生长适温为20~30℃,温度降至10℃以下时摄食与活动逐步减弱,降到5℃以下时开始冬眠,水温超过32℃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温度超过35℃时会导致青蛙陆续死亡。

2、湿度:青蛙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还要有杂草丛生、温暖潮湿的环境。

3、光照: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但趋弱光,光照对蛙体新陈代谢、生长、生殖均有促进作用,如长期在黑暗处生活其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4、水质:青蛙蝌蚪要求蛙池水域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成蛙、幼蛙虽然用肺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高对其仍有良好的作用,PH在7~8为宜,一般盐度不高于2。

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青蛙养殖池建设

1、种蛙池: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湿度保持80%。

2、孵化池: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蝌蚪池: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幼蛙池: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青蛙的育苗技术

1、种蛙选择:种蛙要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无疾病的作种用,通常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就会膨胀起来。

2、种蛙放养:种蛙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平米,雌雄比例1:1,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抱对产卵。

3、抱对产卵:种蛙在平均气温达到16~20℃时开始自由抱对,抱对3~4天就会产卵,产卵时间一般会在早上5~6点、中午11点至1点。

4、卵块采收:青蛙受精卵采集回来后放入到消毒好的养殖池环沟中孵化,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

蝌蚪的养殖技术

1、蝌蚪孵出后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前4~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4天卵黄囊消失后开始人工投饵。

2、蝌蚪孵出第5天起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家畜养料或米糠及鱼粉等家畜养料,每天喂1~2次,家畜养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3、蝌蚪孵出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

4、蝌蚪养殖时如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5、蝌蚪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一阶段时期靠吸收尾部能量,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幼蛙的养殖技术

1、巩固驯养:幼蛙高密度养殖每平方米100~150只,饲养在内壁平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2、诱饵驯食:幼蛙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家畜养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最后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3、投料时间:幼蛙投料时间春、秋季在午时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体重50克以下投饵量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4、分级饲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分级饲养有利于提高黑斑蛙养殖的经济效益。

青蛙的高效养殖技术


成蛙的养殖技术

1、饵料供应: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为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供应充足的饵料最为关键,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黄粉虫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2、饲养蚯蚓:成蛙在饲养的时候可以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同时适量喂些配合饲料。

3、分养上市:成蛙在饲养的时候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过短期饲养即成为商品蛙上市。

青蛙的疾病防治

1、红腿病

【症状】病蛙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

【防治】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并控制疾病蔓延,发病初期100克10%恩诺沙星+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饲料投喂。

2、气泡病

【症状】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

【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也可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缓解病情,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左右。

3、脑膜炎

【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歪头”和眼球“白内障”是其典型症状。

【防治】发病初期100克盛弗康+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饲料投喂,发病高峰期100克盛弗康+200克均克+160克肽酶激安拌10千克饲料投喂。

4、水霉病

【症状】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皮肤、肌肉溃烂。

【防治】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一旦发病可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00毫升盛荃安进行全池泼洒。

5、烂皮病

【症状】发病早期病蛙皮肤局部充血、发炎,有时仅嘴尖前部溃烂而身体皮肤完好,严重时全露出鼻骨,行动迟缓,精神不振,停止取食,体表多处溃烂。

【防治】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100克10%恩诺沙星+50克畅宁+160克肽酶激安拌20千克饲料投喂。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