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鳙鱼养殖视频直播(怎样才能实现花鲢高产)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7|点击次数:

2019年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关于怎样实现花鲢高产的心得体会,现重新归纳整理,以期更加系统和实用,现分享如下。

一、水库养殖花白鲢高产案例

早上六点过我就起来到水库边上,老板给我说的是今天是出鱼的第二天,早上来两个车装,下午还有两个车装,所以估计这次肯定是丰收了。到现场看, 花鲢规格都是三四五的,白鲢也主体在三斤以上。看到程老板站在水库边被蚊虫不断地叮咬,搞得很难受的样子,但脸上却露出了收获的喜悦。

今天全程装鱼我都在看,两位老板,两台车差不多大小。老板说,一台车能装七八千斤左右,其中一位老板装的是两格花鲢、三格白鲢,而另位老板是四格花鲢、一格白鲢,所以基本是花鲢稍多一点。我目测来看,花鲢主体应在三四斤居多,两斤半以下的花白鲢数量较少,五斤以上的也不多。

当装完鱼后,我拿了尾白鲢来检测。鱼体长40cm,重量1420g,肥满度2.22。正常的花白鲢在有食物的情况下,肥满度在18就算正常。而这个鱼是关在网里两三天,肠内早已没有食物,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达到22的肥满度,可想而知,这个鱼是长得非常好的。接下来,当我剪开内脏,可以看到肠间全是脂肪,说明鱼长势非常好。而且剪开肠道,里面一点食物都没有。当时我还说检查下花鲢,老板说,都长得好,都快九点了还没吃早饭,所以花鲢就没有检测有点遗憾。

二、高产原因

程老板的花白鲢为何如此地长得好,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

1. 使用芽孢原粉和酵素

现在全国的水库都在面临着环保的问题,所以要增加水库水质的透明度,不能让水质过肥,同时又要提高花白鲢的亩产量,就要求增加使用芽孢原粉、复合乳酸菌、酵素的频率,不能让其悬浮有机质在水体内积蓄,达到“肥”“活”“嫩”“爽”。复合芽孢杆菌原粉(50克/亩)复合乳酸菌、酵素、光合细菌等有益菌10-15天左右轮流使用一次,如果人工不受限制3-5天一次,效果最佳。

程老板的水库从湖面的水色来看,确实不算好,是因为这些天一直在下雨,而且这个水库有个特点,一下雨,上游水库就往下游放水,一放水, 这水质就变差还容易发病。老板也坦言,今年下了芽孢原粉和酵素后,不但鱼长得好了,而且水质也较过去变好了许多。像他们每次要下芽孢原粉和酵素,都是要向水务部门报告的。当看到水库的水质越来越好,水务部也很支持。

这里再把具体的用法和大家分享下。水库是河道型的,水面有600亩,算上平均25m的水深,按1500m3水体用药,一次用茅孢原粉3桶。用法是兑水直接泼。酵素是间隔一周到十天再用,一次也是用3桶, 只是酵素需要浸泡两小时再使用,尽量选择在晴天上午泼洒。有时天气不好,间隔的时间会稍长一点。

以上就是这次去井研的这个600亩水库,了解到的使用鱼康芽孢原粉与酵素的效果。

2.苗种投放科学

关于苗投好多人都缺乏-一个科学的方法,大多数养殖户都是想当然地在投放。有的人养殖时间长,积累了一定经验,投放会相对科学些;而一些刚入行的养殖户,投苗一点章法都没有,有时听卖苗人的建议,有时听其他水库老板的建议,其最终结果是,我每年都会遇到一些水库不是在养花白鲢成鱼,而是在为别人培育苗种,有的水库一年、两年、甚至三年都长不到上市规格,老板最终不得不低价销售。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养殖户,在投苗时,理想化假定生长速度与亩产量,忽视客观规律。在这种假定思维中,许多人犯的一个通病,就是投放量过大,总是片面的认为尾数放的越多,那产量也就越高。

那投放有没有科学的规律和依据可循呢?

其实生长规律和当地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尾数。主养花鲢(鳙鱼、雄鱼)要先了解其生长规律,鳙鱼体长1~3龄最快,4龄体长急剧下降,所以通常都是用小塘培育苗种到半斤到一斤再下水库或是大塘,当年下的苗当年上市,这样的效益会更高。这可以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如果当地要求5斤以上好卖,那亩产量的设计要下调,条件好的水域可以计在500-600斤,如果是上万亩的水域,应按400斤左右来设计亩产量,此时再由亩产量倒推放苗的尾数。

(1)产量决定放养数量

以水库亩产花白鲢是300kg为例,要求上市规格达到1.5kg,那300除以1.5,得出的花白鲢投放尾数就是200尾。这200尾,就是一年中从水库中起捕总的尾数。根据轮捕轮放的次数,同时还要考虑成活率、起捕率等这些损耗,决定每批次放养的尾数。实际投入时,根据鱼种规格情况,在200尾/亩的基础进行数量的酌情增加,每年按这个数量进行苗种的投放。

(2)养殖周期决定放养规格

当花白鲢的每亩尾数确定后,在相同的投喂情况下,每条鱼的生长速度变化幅度是很小的。所以要在预先设定的养殖周期内,起捕成鱼,实现资金回笼。为了实现这个,就要相应地确定放养的鱼种规格,鱼种规格投放得越大,那养殖周期也就越短。但有一点是,苗种规格越大,那苗种的成本投入也越大,这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平衡点的问题另行阐述,这里不作分析。所以,如果一座新进场的水库,要实现当年销售成鱼,那就要对过去留下的鱼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果没有规格鱼种,那最好立即补一批大规格的鱼种。

(3)水库条件决定花白鲢的投放比例

关于比例问题,这个主要由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养殖的模式和投喂的模式,如果有发酵饲料(用发酵剂发酵的饼粕、精渣等),那花鲢的比例可以加大,超过2成的通常比例,乃至达到9成都可以。如果条件受限,不能进行投喂,要实现花鲢的高比例,那总的亩产量就要做相应的降低处理。二是水库的地理条件影响了花白鲢的放养比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些水库出花鲢,而有些水库不出花鲢。这与水库的土壤及周边环境相关,还与水库的光照有联系。地势平坦,远离居民区的水库相对白鲢产量高,而处于居民集居区下游的水库,或是光照相对弱一点的水库,相对更出花鲢,所以投放的花鲢相对会更多。通常的水库花白鲢比例是2:8,而像这样的水库就可以增加到3:7,或是4:6,或是在养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

总之,水库养殖花白鲢,有没有好的收成,从投苗那天就已经开始了,具体最终结果怎么样,同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例如饵料培育等。

3.综合分析,缺啥补啥

花白鲢的鱼肉是蛋白质等组成的,它需要碳、氮、磷和微量元素等,按一定的比例合成转化,当缺了某一样元素,就会限制鱼的生长,造成产量不高。如果说得专业点,那就是营养均衡水桶理论,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只有当懂得了鱼饵料的问题,才能根据饵料的来源设计产量。

那水体中会缺什么呢?在营养物质中,容易缺乏的是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在允许投肥的地方,可以通过投肥的形式进行补充,再配合补菌进行调节。但现在许多地方禁止投肥,那这些缺乏的营养元素从哪里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转换,那就是养殖人不得不考虑的地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去预设产量那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基础。

其实养殖水体中营养元素来源很广泛。以氮为例,大气降水过程中,会从大气中淋溶一部分,地表径流会从岩石中溶解一部分,通过微生物作用,可以将单质的氮转化成生物可以利用的化合态的氮;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如鱼康酵素的作用,促进沉积物中氮的释放。像一些自然水域,每每雨水过后,花白鲢的长势增加,就来源于外来营养物质汇入的结果。

正是由于一些藻类和微生物有特殊的酶系统,可以进行固氮作用,为在环保要求下提高花白鲢产量,打开了一扇窗户。它们不仅能输送丰富的有机态氮,还能为花白鲢提供饵料基础。通常情况下,使用活藻素补藻,酵素分解,水体中藻类与微生物一天的固氮速率为15mg/㎡,具体到换算成鱼的产量大约是一亩60kg的花白鲢产量。

除去藻类与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带来的产量,其他途径比如: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经过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利用,通过一级一级的食物链,最终转变成的鱼产量,要占到花白鲢产量的一半以上。这是进行花白鲢增产中的重头戏。

先从食物链的最底层微生物和藻类说起。许多微生物本身也就是蛋白源,如酵母菌、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很高的营养源,具有繁殖快、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可以作为一些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食物;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合成自身物质,为水环境中的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鱼类提供饵料;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不仅把藻类和细菌作为营养物质,其中一些杂食性的种类,还把水体中的有机腐屑作为饵料。再通过轮虫到枝角类、桡足类,这样一级一级的食物链转化,最终为养殖的终极目标——花白鲢提供形式多样的饵料,以上就是决定花白鲢产量的初级生产力。

大家都知道花鲢以滤食浮头动物为主,尤其是轮虫。所以轮虫生长得好不好就和花鲢增重联系紧密。要培育好轮虫,还得对轮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轮虫是雌雄异体的,在繁殖上分孤雌生殖和雌性交配生殖,环境适宜时,是通过雌性孤雌生殖,产生的卵叫夏卵。当外界环境变化,如饥饿,水温、盐度、溶氧不适宜,才会产生雄性个体,然后雌雄交配产生休眠卵。休眠卵比夏卵大,卵壳厚,一端还有空隙,可长期保存。

轮虫是滤食性动物,靠轮盘上的纤维摆动造成水流来滤食水中的食物。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菌、酵母菌、单胞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都可作为轮虫的食物。5-40℃时轮虫都可以生长,但最适的水温是在20-35℃,盐度在1-3%是最佳范围。

现在通过向水体中补充足够的适合轮虫生长繁殖的营养,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轮虫数量的增殖,以此来获得相较于饲料蛋白价格更低,营养更加丰富的蛋白源,是获得花鲢养殖成功的关键。如裮皱臂尾轮虫,蛋白57%、脂肪20%,市场能达到这个营养级的饲料几乎没有。在60年代,日本人伊藤发现轮虫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轮虫培育的研究,至到现在,培育轮虫仍然大量使用酵母,而酵素肥就是在此基础上互配上多种必需营养物,最大程度上促进轮虫的生长。这款产品从理论到设计,落实到最终实践,在实践中又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在花了无数的时间与精力,做了无数的实验。酵素肥的使用如下:精养塘一亩水体添加1公斤,前期水廋可加量使用2-3公斤每亩水体,如做为鱼苗的饲料源使用,可一亩水体使用2公斤。可在短期内迅速培育轮虫,促进花鲢生长。

我们所期望的花白鲢产量,尤其是花鲢,就好比最终加工成的产品,而养殖的水域就好比是工厂,藻类、 芽孢原粉、酵素、氮、磷、钾、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就是加成产品的原料,产量越大,那对原料的需求就越多。不仅如此,还要尽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供给,这就是我常说的缺什么补什么。只有当水体中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也就为产量提供了保证。

4.投喂发酵饲料

如果自然条件汇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足,就需要人为地投入营养物质。综合多年的生产实践与经验总结,就是要投喂粮食加工后留下的下脚料,如各种饼粕类、麦麸、洗米糠等。但由于鱼是变温动物,肠道中的纤维分解酶量很少,再加上肠道大多只有体长的3倍,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短,利用率不及畜禽高,所以需要提前发酵。

把投喂的饲料进行发酵,有许多好处。首先是便于营养的吸收,把在肠道里才有的微生物对食物的作用,提前到鱼体外进行预处理;其次还有脱毒、保鲜,软化饲料、诱食、增加适口性、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等一系列作用;最后还能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增强鱼体的免疫力。

发酵就是将各种农作物下脚料,如棉籽壳、花生壳、秸杆、牧草,以及潲水、畜禽粪便;还有粮食类如谷粉、麦麸、玉米粉、麸皮、米糠;各类饼粕如油枯、豆渣等等;水产上用得比较多的原料就是麦麸、米皮糠、麸皮、油枯(油枯各地叫法不一,叫菜粕、花生粕、棉粕、麻粕的都有)等。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以地衣芽孢杆菌、米根霉、黑曲霉、乳酸片球菌、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淀粉酶为主,常用的如成都鱼康的发酵剂,既能降解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还能大幅提高饲料在动物肠道中的消化吸收率,以此增加养殖效益。

鱼康发酵剂中含有各种酶类。尤其是纤维素酶,可以将原料中的粗纤维进行酶解;而其他的酶类,可以把鱼类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即能量饲料;还能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有机态氮、无机态氮,转化成高蛋白的菌体蛋白质,即蛋白饲料。在发酵过程中不仅能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增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产生多种鱼体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E等,使得饲料的营养含量成倍提高,还有利于平衡鱼体的营养,促进有益微生物在鱼体内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减少有害菌的定植与繁殖,增强鱼的抗疾病能力。

经过鱼康发酵剂处理后,饲料呈现出酸香气,各种不便于吸收的干物质,变成了松散软粘状,适口性极好,在状态与气味的诱惑下,鱼的吃食量大增,能加快花鲢、白鲢的生长。

饲料发酵虽然简单,但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科学化,才能让发酵出来的饲料质量更好。通过实践操作,我归纳了三个要点,供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去借鉴。

(1) 发酵剂预混通常

按发酵物料的不同,所添加的发酵剂的量略有变化。精饲料发酵剂添加最少,而蛋白饲料添加量适中,粗饲料含纤维多添加量会稍多些,像麦麸、米糠、菜粕类,添加量在0.1%左右。因为发酵剂量少,所以需要预混,可用比较细的米糠,按发酵剂与米糠1:5的比例,或是更高的比例进行预混,预混好了再添加到物料中。

(2) 物料准备

在选择发酵料时,遵循一个原则:多种原料混合发酵优于单一原料发酵,玉米、小麦粉等淀粉类含量越高,发酵越快。所以总是把麦麸、米糠等添加量稍多,通常添加至50%-60%,而菜粕、棉粕、芝麻粕类添加在40%-50%。如遇到一些较稀的物料,如餐饮店的潲水、豆类加工厂的各类糟粕,要么用桶盛装发酵,搅拌好发酵剂后,让水浸过物料,然后在20-40℃室温下密封发酵,到不大量冒泡、闻气味有酸甜的醇香时,就完成了发酵。要么添加一定量的麦麸、米糠、菜粕进行堆料发酵。物料堆放厚度视温度而定,一般在20-50cm之间,室温低堆稍厚一点, 室温高堆20-30cm厚就可以了。待堆内温度上升到40-45℃时,则覆盖上薄膜发酵。经过24-48小时,物料散发出酸甜醇香味,即完成发酵。

(3) 技术要点

其实关键点就是物料的湿度,通常要求物料的含水量在60-70%。但不同的物料吸水率不一样,所以这个度对于发酵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只要用手一捏就知道,但对于初次发酵的人来说,仅凭称量水的重量就很难做到最佳的效果,这里我把判断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手抓一把物料握紧,指缝有水渗出但不下滴,松开落地散开,就是最佳的含水率。如有水滴出,则过湿,还要添加干料;如果握紧没有水渗出,则水分不足,还需要添加水。在添加水的过程中,先添加到50%时,就应少量添加。

总结,发酵时注意环境场地及设备器具消毒处理,避免杂菌感染,尽量减少人为打开观察,已经霉变的原料不能用作发酵的物料,如果发酵后物料,有霉变的部分也不能用于投喂。

5.杀灭病虫害

在花鲢养殖中,病害主要以寄生虫锚头鳋为主。(1)锚头鳋、中华蚤、指环虫,一般用鱼虫安一瓶,水深一米用3亩,隔天用灭菌疫杀即可。(2)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应是整个花白鲢养殖发病最多的,经过这几年的药品筛选,细菌性的出血用西安海光的暴血停2代,500毫升用,水深一米用3-5亩,很多情况下用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寄生虫引起的出血,可以用金方止血灵加十亩止血灵各一瓶用3亩水深一米,超过2米按2米计,这都是很多地方用起来很有效的一个产品。还有就是针对暴发性大批量死鱼,尤其是高温季节可以用灭菌疫杀一瓶用2.5亩水深一米。(3)打印病。如果是水库养殖花白鲢,用二氧化氯粉剂,使用时局部高浓度使用。如果是池塘则用灭菌疫杀或是二氧化氯粉加大剂量局部使用效果佳。

6.施肥的技巧

在肥水养殖中,对肥料的要求正好和农业用肥相反。在农业上要求肥料分解得慢一些好,有利于植物的吸收。但水产上用的渔肥正好相反,要求渔肥的溶解性越高越好。所以判断一个渔肥的好与坏,除了营养元素的含量之外,溶解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首先用生物检测和化学检测来综合分析,决定是施肥还是补充菌种。如果决定施肥,还要要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来决定施多少、施什么品种。施肥有四个原则:瘦水多施氮肥;老水磷多氮少;年初首次足量施肥;肥水少量多次。如果水体中悬浮有机质过多,就一定要补充菌种。使用菌种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温度必须要在15℃以上;其次像芽孢杆菌,在缺氧的情况下也是不建议使用的。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悬浮有机质的办法:用白色的水桶,取料台周围的水,放在水桶里静置。当放置一两个小时后,桶底有大量的沉淀物,此时就应用补充菌种。

看水施肥除了上面列举的四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打样看鱼。像上万亩的水库,一天鱼没有生长好,那损失都不小。每天正常鱼的增重量是1.8%,假如一年产400万斤鱼的话,一天没有生长好,那就预示着每天就是上万斤鱼的损失。所以大型水域是不可能要等到一个月或是半年才来打鱼看效果,而是每十天半月就要打样看鱼,很多地方都形成了逢十打样或是逢五打样的习惯。打样看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看肠道、测肥满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列举几张照片,当花鲢吃的以浮游动物为主时,由于浮游动物的水份含量高,所以颜色要淡一些,而藻类为主,则颜色又不一样。(本文转自【养鱼经】。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花鲢高产水产养殖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